李美君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山海關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200)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各種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升學、就業的壓力使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材,不輸在起跑線上。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潛力無限大,只要教,就能學會,錯誤的把智力水平和掌握技術能力的水平等同起來。為此,很多家長早早的就給孩子們報上了“識字班”、“英語班”、“數學班”等,要求孩子上學前就能認識上千字,能熟練的掌握加、減法的運算……為了迎合家長們的需要,很多幼兒園也開辦了各種所謂的“特色課程”,小學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
然而,過早的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的發展水平,不但扼殺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最終還會導致整個幼兒教育發展的滯慢。作為一名工作在一線的普通幼兒教師,我們有責任盡早遏制這種現象的繼續蔓延。
小鳥在還沒有長出羽毛的時候就被硬趕著飛出鳥巢,只能掉落在地上,還可能永遠喪失了飛翔的膽略。同樣,過早將幼兒還不具備的能力強加給幼兒,只能引起幼兒更多的困惑和恐慌,特別是他們面對想法設法要求他們完成任務的大人時,他們會對完不成的任務感到害怕,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這種不自信帶來的后果將影響孩子一生。
幼兒過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課業負擔,在成人的責備甚至是打罵中學習,活潑好動的個性受到壓制、摧殘,心靈受到創傷,便難以形成開朗、積極、樂觀、自強、自信、自尊的健全人格,嚴重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期的心理發展還不完善,還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讓幼兒寫、算,強制性的學習,孩子們玩的時間被剝奪了,沒有一點自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無法發揮,使孩子變得像“小大人”,呆頭呆腦。如果幼兒對學習過于吃力,還會產生厭倦、畏懼的情緒,從而扼殺了學習的積極性。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報道:杭州大學兒童心理專家對蕭山市220多名3—7歲的幼兒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認知能力測查,與此同時,日本大阪教育大學的專家們也對日本幼兒進行了同一內容的測查。測查結果表明:在總共18類指標中,中國幼兒分辨數的概念、分類、時間、序列等能力較日本孩子能力強,而在運動、組合、容積、空間轉換等方面,則滯后于日本孩子。
這次測查結果表明,對幼兒過早的進行以數字、文字為主的所謂的“幼兒教育”,而不注重培養空間轉換、形體感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影響了幼兒左右腦的均衡發展,具體表現為幼兒邏輯推理能力較強,而想象力和動手能力較弱。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糾正,將來可能導致左右腦智力的畸形發展,“小學化”的幼兒教育就是一種殘缺的教育。
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的教育過程。以幼兒自主的、趣味性的游戲活動為主。而教師作為教育的引領者,能否遵循教育規律,對幼兒實施高素質的教育,促進幼兒生動、活潑、健康的發展,取決于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沒有教師的質量,也就沒有教育的質量。教師只有把好的教育理念消化吸收,轉化為自身的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關注、了解每一個幼兒、因材施教、寓教于樂,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認識周圍的世界,才能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
教師的專業成長,對于促進教育質量、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基層的教師,接觸到的都是最原始的信息。只有不斷地學習,把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相結合,尊重幼兒的發展規律,才能保證幼兒教育的正確方向。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園的教育工作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所以幼兒園要通過一定的教育方式,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提高教育能力,才能使幼兒園的工作順利開展。
在工作中我們可以通過召開班級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信息,使家長與教師間、家長與家長形成互相探討、溝通、學習的良好家園互動氣氛。其次,開設不同內容的家長學校講座,并請家長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內容傾聽,通過講座了解當今幼兒教育的新理念,提高家長育兒水平。開辟家園聯系專欄,定期向家長介紹幼教好文章,讓家長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使家園共育達到應有的效果。還可以舉行家長助教活動或家長開放日,使家長更加了解幼兒的活動情況,明確幼兒的培養方向,避免小學化傾向危害幼兒的身心健康。
糾正和預防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并不是要割裂幼兒教育與小學的聯系,關鍵是如何將兩者科學銜接。為了使幼兒較好的適應小學生活,主要工作有兩點:一是在整個幼兒園教育過程中促使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發展;二是對大班幼兒做好針對性的、專門的教育工作,即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良好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如果意識教育。不過,在入學工作中,不能簡單照搬小學的教學方法,用上課取代游戲,如果這樣,就又回到“小學化”的老路上了。
幼兒教育小學化是一種“拔苗助長”的行為,希望通過家長、幼兒園和社會三方面的努力,改變這種不正確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