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端
(河北省威縣教育局教研室,河北 威縣 054700)
許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都存在一個嚴重的教學誤區,他們總是認為閱讀應該單篇進行,這就導致小學生在閱讀中所獲得的知識結構是片面的、獨立的,他們不能夠靈活地將在這一篇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技巧靈活遷移在另外一篇的課文閱讀中,只能讓教師不斷重復、大量的講解閱讀中的知識。在這個背景下,人們提出了群文閱讀,而學生們也可以在群文閱讀中找到這些文章的共性,在一篇篇的閱讀中應用與鍛煉自己的閱讀知識與技能,不斷深化小學生們的思維深度,讓他們的語文素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所謂“深度學習”指的是學生以積極的狀態全身心投入到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中并獲得發展的過程。通過深度學習,學生將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并在明確的學習目標下展開有深度的探究,形成積極的學習觀,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以及最核心的知識。與“深度學習”相對應的概念是“淺層學習”,淺層學習不利于學生批判性理解知識點,增強學生的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工作者必須重視對深度教學的研究,進而展開有效的小學閱讀教學活動。在教師的引領下展開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將進一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法,整合學習的內容,重建學生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學會創造性學習。
學案在閱讀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學會巧妙設計學案,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語文教師要發揮學案的結構功能、導演功能、引領閱讀教學的流程。利用學案展開有深度的教學需要語文教師堅持一致性原則與綜合性原則,教師要提前安排好閱讀教學的重難點和各環節的教學時間,為學生創建一個立體對話的語境,為深度閱讀學習創造條件。語文教師的學案設計需要注重教學反饋環節的設置,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反環節有利于升華語文閱讀,增強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逐漸掌握語文閱讀學習的思路、方法,讓學生“會學”、“樂學”,從而實現有深度的學習。
群文閱讀的最基本前提是教師要為小學生選擇一系列有關聯的閱讀篇目,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具備“活”用教材、創新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教師要敢于打破閱讀常規,重新組織與確定課文的教學順序,并且根據實際的閱讀需要從課外閱讀書目中選擇相應的文本來擴充群文閱讀的范圍,豐富群文閱讀的內容,為真正的群文閱讀打好堅實的基礎。
在西師版五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故鄉的“水墨畫”》《海濱仲夏夜》《草原即景》《吐魯番的葡萄溝》這四篇課文都是對景物的描寫,分別對江南水鄉、海濱夏夜、塔木欽草原以及吐魯番的景色特點進行了詳細地描述,都是為了激發出小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其中,在第十二課中,收錄了《家鄉的橋》這兩篇課文,也是通過對江南水鄉的橋的描述來表達作者對家鄉的思念、熱愛之情,與前面四篇課文的情感教學目的是相同的。因此,我決定將這五篇課文結合在一起進行了群文閱讀教學。
群文閱讀與傳統閱讀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突破了文章的數量限制,讓學生們學會對有著同樣特點的文學作品進行賞析與品讀,但是,即便是主題相同,不同的作者的寫作特點也有所區別;即便是同一個作者,在創作不同主題或者文體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創作手法,因此,在群文閱讀中,除了要從整體的角度來品讀所有文本的主題之外,我們還應該對單個作品的特點進行個性化地賞析,進而升華每一篇文章的主旨,讓學生們對群文的領悟更加深入。
在完成整體目標的閱讀任務之后,為了讓小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我讓學生們從《故鄉的“水墨畫”》《海濱仲夏夜》《草原即景》《吐魯番的葡萄溝》《家鄉的橋》這五篇課文中找到異同點,從點入手,深入閱讀。有的學生將《故鄉的“水墨畫”》和《家鄉的橋》放在一起進行了閱讀,認為這都是在描寫江南水鄉的景物,表達的都是對故鄉的熱愛之情,而《海濱仲夏夜》《草原即景》《吐魯番的葡萄溝》描寫了我國不同地域的景物特色,場面比較宏大,與前兩篇課文的情感也略有不同。還有的學生深入分析了五篇課文中的寫景手法,將五篇文章中的比喻句、擬人句進行了匯總,還講述了在文章中運用這些修辭手法的巧妙之處,進而引出借景、物抒情的具體寫作方法。
群文閱讀教學中,首先是要選好文章,圍繞一個主題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這給了教師選擇材料、組合材料、呈現材料極大的自主權。如何確定群文關聯的主題,恰當地選擇一組文章,是教學目標、學生培養目標達成的關鍵,也是課堂成敗的關鍵一環。教學前,我們應該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學生思想狀況、學習水平、能力訓練重點等要素,預設群閱讀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目標,從文章內容等方面多角度出發確定主題,從文章內容、作者、題材、人文內涵、語言形式、表達方式等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萃取文章,進行科學搭配,注重層次與整體效果,使文章的選擇更趨合理,更好地為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培養提供服務。文章選擇切忌貪多不消化,一般在一節課中安排五篇左右的文章即可滿足閱讀教學需求。
總而言之,讓小學課文閱讀教學變得更加科學有效,讓小學生們在閱讀中的思考變得更加全面、深入。為此,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來整理閱讀篇目,并根據群文閱讀篇目的特點與共性來確定整體閱讀目標,在求同中,還要注意“存異”,在廣度、深度中不斷擴展小學生的思考,讓小學生們真正在群文閱讀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