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虹藝
(安陽市紅廟街小學,河南 安陽 455000)
長期以來,教師“傳道、授業、解惑”,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專制性的教育行為,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在傳統的學生觀指導下,我們的師生關系也存在著嚴重的扭曲。我們過分地強調“師道尊嚴”,把老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強化到主宰的地位。我們過去提倡的師生關系,樹立的“師表”典型,要么是“嚴父型”,要么是“慈母型”,總之離不開父母的角色,高居于學生之上,使學生感到疏遠和隔膜,以至于嚴重影響教育效果。因此,探索最佳的師生關系以及建立最佳師生關系的途徑,無疑對學生德育工作和教學工作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我認為,教師應該及時地調整好自己的教育教學中的角色,變傳統型的“師道尊嚴”為現代型的“良師益友”,要扮演好教師和朋友兩種角色。師要做良師,又要做益友。良師益友的結合,才是現代教師的最佳形象。這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成為現在教育所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淺顯看法。不當之處,請指正。
師生關系的和諧程度能夠從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如果學生怕答錯問題被老師批評而不舉手或站在那里有話不敢說,那么這常常是由于教師居高臨下,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而造成的,這必然會妨礙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如果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幾句鼓勵的話語,多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那么,課堂上必然會出現積極舉手、各抒己見的場面。在我的課堂上經常就有這樣的場面:有的學生在我提問問題時,常常在我未允許時就不由自主地講了出來,對學生這樣的行為我總是面帶微笑鼓勵他說下去,并肯定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靈活的反應能力。而從不把他們看做是“故意搗蛋”或“不守紀律”來嚴厲斥責。因此,我給自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要面帶微笑地上每一節課,不在課堂上批評學生,盡量不用過多的時間處理不良問題,表揚激勵的語言不離口。這種做法使我和學生在課堂上關系融洽了。
如果學生的不恰當行為較突出,那么就需要教師有耐心,付出較大的努力去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我班有一個學生,是個脾氣大、很不服管的孩子。記得有一次,他在課堂上和我對干了起來,我讓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時,他要么用力擂桌子要么在下面故意大聲說,惹的全班同學都把目光集中在了他的身上。我強壓心中的怒火用嚴厲的目光盯了他幾分鐘,他才有所收斂。課后,我多次找他談心,耐心與他交流,使他終于有所改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我總結出一個規律:對待這樣的學生需要根據他的特點,拿出比對別人更多的耐心。只有讓孩子樂于接受我們的教育,才能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事業的基礎和開始,教育的成功來源于對學生的最大熱情。學生非常需要老師的愛,教師只有情感投入,把愛的甘泉灑向他們的心田,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從而引導起學生對教師的崇敬、信任和親近,創設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因此,有人說:“師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中學的孩子就像一株掛桃的棉枝,最需要關懷和扶持,多給他們一些愛,果實就會豐碩。”
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學生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出真心實意的關心、愛護。第二,教師對學生的熱愛還表現為對所有學生的愛,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不是偏愛優秀的學生。第三,要尊重學生。
教育家愛默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尊重學生,就要學會寬容與接納學生。寬容即理解,是對學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種特殊尊重。教師對學生的內心深處的寬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和空間,才能有針對性的開啟頓悟,進行有效的教育,并培養他們的判斷是非的能力;教育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寬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個異思想火花,培養創新精神;教師對學生特殊行為方式的寬容,是尊重個性發展特點,使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教師而言,教師寬容的對待自己的學生,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大局為重,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的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的對待自己的學生,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
原蘇聯教育學家贊科夫講過:“不能把教師對兒童的愛,僅僅設想為用慈祥的,關注的態度對待他們。這種態度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在教師毫無保留的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的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師對兒童的愛應當同合理的嚴格要求相結合。”這說明,真正的教育愛是與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結合在一起的。一方面,在關心愛護學生的過程中嚴格要求學生,這是教師育人責任的重要體現。教師肩負著社會的重托來培養學生,必須對學生提出一定的要求。教育中沒有嚴格要求,是對學生不負責的表現,實現教育目的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另一方面,尊重關愛學生和嚴格要求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兩個相輔相成的必要條件。沒有尊重關愛學生的嚴格要求,容易使學生產生情感障礙,而缺乏嚴格要求的尊重關愛,也容易造成學生行為上的放任。總之,對待學生要嚴出于愛,愛寓于嚴,嚴而不兇,寬而不松,嚴在當嚴處,寬在當寬處,一分嚴格之水,再摻上九分感情之蜜,才能釀成教育的甘露。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教師是培養人的專門勞動者。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特別重視師生關系。從總體上說,教師和學生要建立一種新的關系,教師要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再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
師要做良師,又要做益友。良師與益友的結合,才是現代教師的最佳形象。只有準確定位師生關系,才能為祖國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質人才,那才無愧于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