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會英
(河北省三河市西小汪小學,河北 三河 065200)
俗話說: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樹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長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沒有了德,就像無根的花草樹木,就不會長成棟梁之材。一個人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發展過程,是一項連續的系統工程,幼兒德育教育則是這個工程的起點。民間有句俗語“桑樹從小抑,到老直筆筆”。“從小一看,到老一半”。所以育兒先育德,為了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從幼兒抓起,從娃娃抓起,勢在必行。作為一名幼教從事者,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讓幼兒從小樹立講文明、懂禮貌,如何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始終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探尋的課題。
社會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幼兒就應該成為廣闊天地大課堂的自主學習者。德育教育應走到孩子生活中去,堅持做到活動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動與滲透,實踐與體驗。
在日常生活中,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中,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將德育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如:生活中孩子的禮儀教育,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進行教育引導,運用榜樣示范、隨機表揚等方式,教育孩子禮貌待人;生活中孩子常常出現爭搶、鬧矛盾等現象,教師應及時引導幼兒討論,如何避免其此類現象的發生,為什么會出現起這些現象?應該怎樣做?引導幼兒從小養成辨別是非的好習慣,學會自行解決同伴間的小矛盾,同時也凈化了孩子的心靈。通過生活中幼兒親身經歷的小事進行教育,幼兒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教師要善于把德育教育容納到各領域游戲教學活動之中。如:在進行語言活動時,通過故事、詩歌中動物、人物的行為語言,引導幼兒去認識辨別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錯的,為什么?知道應如何正確處理生活中的事情和人際關系。如中班故事《找快樂》,反映了樂于助人的典型,讓幼兒知道幫助別人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通過故事,讓幼兒形成初步的道德意識。因此,在各領域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教育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
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助于幼兒品德的形成和發展。
堅持帶幼兒走進社會、大自然,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萌發幼兒良好的社會情感,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和交往能力。如:根據活動需要組織幼兒到田間、農家、商廈、郵局等地參觀,幼兒在參觀學習過程中習得社會規則,了解風土人情,鍛煉意志品質,效果遠大于課堂上的說教。
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兒童在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如布置“我的家鄉多么美”、“我是環保小衛士”、“全世界兒童是一家”、“媽媽,您辛苦了”等主題墻飾;在走廊上布置有關道德行為教育的圖片;幼兒在活動中自己設計一些標志等。利用環境來進行德育教育,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良好品質也在其中養成。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說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德育教育何等重要!我們作為引路人,尤其是指引小朋友的路,責任重大,任重道遠!
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環境,是幼兒人格成長的搖籃,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父母的言行、生活中的謙讓、尊重等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模仿的榜樣。所以推進家庭德育工作,關鍵將落實到幫助家長提高素質、更新家庭教育觀念上來。如利用宣傳欄、家長園地等向家長介紹如何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請各行各業的家長走進課堂,講述他們工作職業的內容、特點,激起孩子們熱愛、崇拜自己的爸爸媽媽,熱愛身邊人,懂得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通過問卷調查,請家長提出好的意見或建議等。這樣,家長、教師在研究中互動,在互動中提高。
教師在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中,采用積極肯定、鼓勵的態度對待幼兒的表現,發現幼兒某些行為可作為教育素材,采取個別講解引導法、集體討論等讓幼兒明白哪些做法是對的,哪些做法是不對的,為什么?從小事入手,從現在做起。現在提倡賞識教育,教師運用豐富多樣的賞識方法給予肯定和鼓勵,稱贊一聲“你真棒”或撫摩一下孩子的頭,或給孩子一個微笑,無聲地伸出大拇指,這些激勵性的言行舉止會促進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對愛護公物,熱心幫助小朋友,有良好行為習慣,并能學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幼兒,教師要給予表揚或鼓勵,孩子在不斷的賞識中,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激勵著幼兒的思想品德健康發展。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同伴關系是兒童道德發展的基礎,同伴之間的交往有助于發展兒童的自我概念”。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幼兒心理通向健康的橋梁;同伴是幼兒學習、模仿的主要源泉。我們幼兒教師應以幼兒一日生活環節為研究主線,探究各種策略,促進幼兒同伴間的相互積極作用,使班內幼兒行為習慣,養成一種良性循環。
樹木只有根深才能葉茂以至開花結果。幼兒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只有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修養,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世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