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佳
(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大字溝中心校,河北 承德 067600)
器樂表演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所有演奏器樂的學生們通過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去解釋和反映藝術家的內心世界,通過自己的技能、形體變化和表情變化來展現音樂作品的全部內涵,給人們以最美好的享受。因此,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調整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加強創新能力,跟上時代步伐,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器樂表演教學方法和手段,以達到當代音樂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
(一)音樂教學的傳統模式就是將傳授知識、訓練技能放在首位,單純地訓練學生識譜、視唱和唱歌,教學內容單調,方法也比較簡單。器樂教學只是在課外進行,學校組織少數學生學習器樂演奏,其目的也只是為了演出了比賽。
(二)而現代的教育觀念,尤其是素質教育認為,音樂教學是以審美為核心的普及性的藝術教育,可全面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其中會演奏樂器是感受、理解、欣賞、表現音樂的一種能力。所以現在要求樂器進課堂,每位學生都會演奏一種樂器。通過器樂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任何器樂教學,都是通過一定樂曲的練習進行的。而小學器樂教學樂曲教材的選擇受到樂器品種的約束,特別是許多優秀的大型經典曲目雖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但是由于該樂曲主奏樂器學生不能掌握,或由于長度和難度等原因,它們無法直接進入器樂教學課堂,而且還要盡可能避免那些枯燥無味練習曲的出現,所以應該以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歌曲與樂曲作為練習教材,最好是我們音樂課里面學過的歌曲。站在學生的心理來看,樂曲的美感與他們的表現欲呈現出相輔相成的依存關系,優美的樂曲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而低劣的樂曲則會磨滅學生的表演興趣。因此,在器樂教學中,選擇既適合學生器樂,又具有審美價值的樂曲,是十分重要的。當然為了拓寬學生的器樂曲目和加強操作實踐,器樂教學還應該和唱歌結合起來。學生在唱歌教學中所學習的歌曲,一般都是藝術精品,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當他們通過學習演唱后,不僅對歌曲的曲調比較熟悉,而且對歌曲的內容和情感表現也都能了解和掌握。在這種前提下,如能用自己的樂器器樂出來,既可以為大家伴奏,也可以作為自己的獨奏,是提高學生器樂興趣和發掘優秀器樂曲目的有效方法。
興趣是學習的源泉,也是學習樂器的源泉。在學生學習興趣的開始,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誘發其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一定要選擇適合學生的樂器以及樂器的普及性。由于小學音樂課是綜合性的審美教育,又采用了班級課堂教學形式,因此,選用的樂器應該是簡易型的樂器。但是簡易不等于簡單,它既要易學易奏,又必須有一定的質量保證,符合音樂審美的需要和要求。例如在音色上要優美動聽、在音質上要純凈悅耳、在發音上要絕對準確。此外,在制作上也要力求工藝精細,能夠給學生一個美好的視覺形象。當前,有些學校給學生使用的樂器制作粗糙,發音不準,不僅沒有美感可言,而且成為學生音樂耳朵的殺手,這是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器樂教學的樂器品種應該是比較寬泛的,沒有固定音高的樂器和有固定音高的樂器,都可以選擇一些進行學習。例如關于《音樂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各種打擊樂器、豎笛、口風琴、口琴、電子琴等,都是既經濟又適用的樂種。就小學音樂課的器樂教學來說,仍然存在一個合理選擇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器樂教學中,必須根據小學的實際情況來選用樂器,才能保證器樂的順利進行。我們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學生家庭經濟的情況,讓學生學習簡易樂器的演奏。易教易學是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貼近學生生活,所以我們分別在音樂課中引入豎笛和口風琴,因為這些攜帶方便,經濟實惠,考慮到學生的購買能力,從培養學生能力出發,我們還提倡讓學生自制簡易樂器,以達到樂器的普及。在我們的器樂課堂中,學生們有時候也會感到枯燥乏味。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我們就應該適時的調節一下運用各種簡易樂器輔助教學,便于直觀教學,活躍課堂氣氛。那么這是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打擊樂器。因為它有強烈的節奏感,豐富的表現手段為廣大師生所喜愛。活躍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打擊樂器實為功不可沒。它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理解教學內容,而且有助于學生節奏感的培養。在教學中恰當的運用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不但激活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使孩子們以較高的熱情投入高學習中去而且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嘴與手的協調性及同學間的合作精神。
總之,器樂教學的真正目的在于輔助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的藝術形象思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而不是培養演奏家、音樂家。因此,不管學生會民族的吹打樂還是會拉弦彈拔樂,不管學生會西洋的吹奏樂還是會弓弦打擊樂,只要能輔助教學,為教學提供有利的服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都應該加強。這不僅能促進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更為課堂音樂藝術形象的塑造增添更亮麗的光環,給人以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