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州武
(貴州省黎平縣九潮鎮初級中學,貴州 黎平 557317)
引言:初中學生不管是從思維上還是心理、生理上都處于由幼稚向成熟過度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這個時期的好奇心較為容易轉化為學生們的求知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利用好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精神,引導學生用發散性思維思考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
數學是一門解決現實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學科,初中數學小學數學不同,學生們對于體積、時間、角度等較為抽象的知識有更深入的學習,學生學習、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初中數學知識,老師可以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引入課堂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避免學生對數學產生畏難心理。
在有關圖形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們能夠認識并熟練掌握幾何圖形、點、線、面立體圖形、平面圖形等的性質、變化以及圖形在坐標系中的坐標。圖形的變化多樣,許多圖形雖然形狀不同但名字卻非常相近,學生們如果不能夠準確認識和把握圖形的特征很容易認錯圖形的名稱,非常可惜的丟掉分數。傳統數學教學對于圖形特征的教學僅依靠老師向學生單向輸出知識為主,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缺乏自主思考機會,很難將數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往往只會解決書本、習題里出現的問題,不要說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目的都很難達到。因此,可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和求知欲。比如,在開始正式的數學課堂教學前向學生們展示幾張實物圖片,如,北京天壇、深圳“小蠻腰”、蘇州園林等,讓學生們觀察圖形中存在哪些圖形,學生們通過討論找到了球、圓柱體、錐體等。圖片中的建筑物是建筑師追求美觀而存在的,在設計過程中常常用到數學知識,學生們在去旅游時一定也見過許多有特色的建筑物,從學生們的生活入手大大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條條大路通羅馬,發散性思維是指人在思考問題時用多角度、擴散的方式思考問題,能夠用廣闊的視野做到“一題多解”,當學生們習慣用發散性思維思考問題時,很容易產生前所未有的思維結果即創新思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用發散性思維解決問題,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較大的積極作用。
在證明題的解題中,學生們通過邏輯分析用數學證明語言將思考數學問題的過程表述出來。牛頓說過,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我們交換一下就會產生無數種想法,學生們在思考問題時一定有很多想法,在解決證明類數學問題時很容易從中看出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過程,不同的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邏輯與辦法也不同。比如,證明類應用題:“A、B兩城市航線總長1500千米,一架飛機從A城逆風飛往B城需3小時,從B城返回A城順風飛行需2小時,請問飛機的飛行速度是多少,風的速度為多少?”這道題的答案雖然是唯一的,但思考問題的思路卻是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些同學通過正向推導得出方程組①②,有些同學通過反向推導得出方程組,最終都得到了正確答案:x=625km/h,y=125km/h。并讓同學們在解決問題之后對該題進行探討和交流,能夠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對培養學生發散新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多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從多個方面思考數學問題,鼓勵學生勇于打破常規,創造出自己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越來越為社會公眾所重視,學校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要加強學生對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老師更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要改變過去以成績為重的“結果論”教學方式,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更加重要,引導學生用發散性思維思考數學問題,提高學生學習初中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來,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引入創設問題情境到數學教學中去,更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不斷為國家培養出不僅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