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媒體形式發生多樣化轉變,從傳統文字描述朝著視覺化方向慢慢轉型。生活中隨處可見廣告牌和電視以及手機和電腦等,潛移默化之中,我們已然身在讀圖時代。新聞作品方面,民眾現在厭倦了呆板老套的文字閱讀形式,相比較而言,視覺化閱讀模式備受青睞。旨在迎合廣大人民群眾的訴求,各類媒體機構付諸實踐,探索視覺化寫作模式,視覺化寫作技巧對于新聞寫作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新媒體環境之下,新聞信息傳播速度驚人,但是同時也強調了新聞語言的重要性。廣義之上的新聞語言憑借新聞媒體渠道和路徑,向大眾群體進行最新發生的新聞價值信息報道的語言,新聞語言具備一定的客觀性特點和樸實性特點以及通俗性特點等,與新聞報道要求和新聞特性要求相契合。應該了解到,新聞語言使用階段,一定要彰顯出真實性特質,對新聞特點進行完美彰顯。新聞語言并不是“天生”就具備獨立屬性,19世紀之前,書面新聞問世,但是沒有形成較為正規的新聞語言。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水平的日漸提高,新聞產業慢慢形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近代報刊相繼進入大眾視野,國外侵略者將辦報和傳教以及文言體《圣經》等發表在報紙上,新聞語言缺失。鴉片戰爭之后,《申報》《新聞報》陸續創建,中國文人主編操刀,一些新鮮新聞和簡訊等有所增加,新聞語言這才算是胚芽萌生。特別是近代報紙的出現,以文言體形式進行記述文和政論文寫作,突破原有語言形式束縛,擁有了本體語言特點。
首先是媒體自身發展的需求。媒體視覺化發展腳步從未停歇,1980年至今,改革開放促進了大眾文化傳播的發展,1990年初期,信息新技術和新媒介接連出現,到了中期,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使得人們感受到了新技術和新媒介的嶄新形象。21世紀以來,民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多樣化,電視網絡媒體借助技術優勢實施的視覺新聞傳播操作,將圖文聲加以融合,視聽結合電視和媒體給觀眾帶來了強勁的感官享受。新聞語言視覺化模式,主要是紙質媒體的轉型,也是新聞界所想向往的發展方向,新時代之下,報刊語言對視覺媒體的優勢加以借鑒和吸收,在“看”這一方面著手,不同視覺元素被大力使用,讀者觀看新聞、閱讀文字的過程中,不再像以往那樣枯燥無味,而是漸漸融入到所描述的新聞現場內。
其次是滿足了受眾人群需求。從實際角度而言,媒介就是人的延伸,而報紙就是視覺的延伸,此時的電視和網絡便是視聽延伸。與聽覺和嗅覺類相比,視覺沖擊力最為直觀和強勁,會給人們帶來震撼感。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雙向發展,民眾日漸養成了優良視聽結合閱讀習慣,樂于在精神享受階段獲取不同信息,視覺化新聞寫作語言,具備一定語言特色和多樣化寫作風格,使人們為之津津樂道。我們的生活處于快節奏狀態,民眾喜歡快餐式的娛樂消費,新聞寫作視覺化對于讀者來說,一種輕松愉快的閱讀體驗。人們喜歡閱讀圖片,勝于喜歡文字表達和書寫,“有圖有真相”就是最好的寫照。電視和網絡以及手機設備等的出現,新興媒體大力發展,大眾群體在文字閱讀上也日漸去追求創新和改變。
中國新聞行業領域發展階段,媒體開始進行視覺化寫作模式探索發現,但是具備一定片面性,1980年以后,新型新聞報道方式出現,就是現在大眾所熟知的現場短新聞,此種新聞報道方式要求記者對新聞事件發生地進行調查,之后在此基礎上寫出生活和簡練的現場寫實新聞報道,此時便具備了新聞寫作視覺化傳播特點。還有就是此類深入報道,可將報告語言優勢加以彰顯,讓大眾群體感受到視覺化傳播能效,在精神上得到新聞滿足感。新聞寫作實踐階段,旨在追趕潮流步伐,網絡流行語的應用頻率增加,和讀者之間更加容易產生共鳴,縮短彼此距離,創建獨特寫作風格。
寫作方式單一化是主要問題。新聞寫作視覺化,其實沒有特定格式要求準則,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但是因為大眾群體定式思維存在,難免會滋生諸多錯誤,造成在新聞寫作時不能創新,和傳播環境以及需求等相互適應。新聞寫作階段,使用頻率最多的就是通報式語言,涉及與經濟方面有關的消極,專業術語應用較多,但是生動性有所缺失,通過上述所言可看出,旨在激發群眾興趣,只有適時變化思路和角度且適時創新才能寫出好的稿子。
細節上的把握不到位。視覺化新聞作品具備良好準則,要和讀者之間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實現情感共鳴,不僅如此,還要營造出較為鮮明且立體的形象。但是,很多新聞報道均忽略了其中要求,作品中的空話和套話眾多,缺少靈魂支撐。在進行人物和時間以及地點介紹也過于簡潔,并未對事件實施深層調查和研究,可讀性驟然缺失,讀者失去了文字新聞閱讀興趣和熱情。
視覺化語言靈活性缺失。新聞寫作階段,詞語造句應用是最為基本的要素,新聞寫作過程中,尤其是現在的視覺化新聞寫作,對靈活運用語言和掌握語言技能的要求十分嚴苛,后續記者采訪環節,要從各個方面去進行基礎性細節把握,進行清晰畫面塑造。
老舊式新聞寫作,主要重視對事實情況的清晰描述,通常記者一方將報道結果直接告訴給大眾,以定性傳播形式出現,想象空間全無。感性思維寫作風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和刺激讀者,記者不會直接告訴讀者所發生的事情,將所搜集到的具備聯系關系的場景和信息展示給讀者們,而后讓讀者本體自行辨別,借助文字表達形式縮短讀者和現場距離,使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新聞寫作事宜,不能僅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加工之中,主要借助畫面繪制和新聞形象塑造來完成信息傳遞,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與豐富的想象空間。記者在進行新聞陳述時,可以進行適當的形象替代和物象替代,以簡單語言寫作來表達,比長篇大論要強得多,讀者通過閱讀,思維會跟著記者描述走,頭腦中所展現的均是一幕幕生動鮮活的畫面。
從靜態事物角度加以分析,動態事物的吸引力十分可觀,新聞寫作中的“動”涵蓋了很多動詞使用內容和情節變化內容以及事件過程等,敘述語言和新聞背景二者相融一體。旨在更好更優的呈現新聞寫作現場感,新聞記者一方需要在寫作中靈活應用動詞去不斷提升觀眾視覺效果。人物不同的思想和行為差別等存在,會幫助人物形象樹立獨立性特點,賦予人物靈魂的基礎上,將表述側重點放在變動性事物描述中,將新聞整篇報道變得軟硬兼具、活靈活現。
人物消息報道過程中,可使用多種動詞進行人物描寫,讀者此時就會想象人物的各種表情和神態以及動作,新聞寫作之中,靜態新聞背景以鋪墊形式出現,被視為有力襯托,之后在此基礎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動靜結合。新聞寫作動詞使用只是其中之一,稿件結構動態發展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背景是鋪墊,對“動”加以襯托,實現動靜結合。景色描寫方面也豁人耳目,敘事方面要給人帶來身臨其境之感。背景材料和新聞內容二者相融,通過新聞渠道將背景材料躍然紙上,通過作者的眼睛將背景材料吃透,新聞內容自然活靈活現。
身為文字記者,文字獨特視覺一定要具備,還要深度挖掘具備感染力特點的經典新聞細節,這是文字記者進行形象塑造和畫面塑造的法寶之一。通過對周邊工作和生活的細節刻畫后,讀者通過閱讀便能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精神和文章所要傳遞的思想。旨在更好更優的強化因為語言生動性,以致實現生動傳播欣慰的具體目標,可以應用常規化文學語言進行形象創造,以修辭技巧來修飾形象,對核心人物和現場實施無死角的透徹描寫。特別是標題寫作中,工作人員可以巧用修辭手法來實現完美視覺化傳播,擬人、夸張、排比均可針對性應用。
為了能夠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閱讀興趣,讓讀者們感受到新聞報道并不是一篇普普通通的文字,要讓其感到到其中魅力所在,了解其中耐人尋味的情節和生動鮮明的新聞人物,換個角度而言,就是將新聞報道加以故事化操作。故事化操作階段,缺少不了鮮活、多樣的故事情節做支撐,新聞報道之中所出現真實的人和事融合起來,才能提升可讀性,提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形象性以及生動性。
新聞寫作語言視覺化效果表現模式眾多,新聞標題和導語以及對話方面的創新改革,均推動了新聞寫作語言視覺化發展。紙質傳媒視覺化,不能單純的注重文字應用,還要注重板式設置和色彩應用以及圖文搭配等,現在視覺化傳播形式是新聞主流,媒體新聞寫作形式務必加以創新和整改,借助獨立性新聞語言應用,向視覺化傳播方位開始發展。新聞寫作之中,大力注重視覺化傳播效率和質量,提升傳統媒體市場競爭力,彰顯文字優勢的同時,憑借大眾群體思維規律,滿足讀者需求才是根本,不斷的完善新聞寫作方法和報道模式,促進行業不斷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