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四川省蓬安縣徐家鎮中心小學校,四川 南充 637800)
趣味性是語文課程的靈魂。如若沒有趣味性,那么語文教育將失去生活的色彩,失去人格的魅力。眾人皆知,語言是最為直接重要的交流工具,語言是我們人類文化的最為重要組成部分,工具與利益統一的最有效方式。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獨有特性,其認知能力較差,喜歡觀看或者參與具有趣味性的學習活動,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必定會對學習產生出厭倦和不耐煩的情緒。這要求教師必須善于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小學生在課堂中發現學習的樂趣所在,自主學習,從而實現趣味化教學。
在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一時半會難以轉變過來,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落后,限制了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質量。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學方法就是將生字寫在黑板上,然后帶著學生一遍一遍讀,筆順筆畫一遍一遍練,課堂學情緒,再加上小學生本來自制力就差,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教師應該積極研究可以有效提升課堂識字教學效率的方法,從小學生愛玩愛鬧的性格特點入手,采用不同的趣味識字的教學方式,從而喚醒小學生學習識字的興趣。
大多教師都會在課后布置家庭作業,而小學低段的課后作業主要是字詞抄寫,這樣的課后練習只是加強學生對字詞的短時記憶,并沒有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學生不能正確認識也就不能靈活運用。對待教師的這些課后作業,學生大多是為了完成作業而被動抄寫,作業對于學生的實際教育意義得不到體現,而且課后作業占據了學生大量的課外時間,學生沒有精力再放在識字的課外拓展上,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學生的意識活動的本質的研究中發現學生的情感活動也是一種智力活動,即認知和認知能力提高的活動,但除了智力活動以及非智力活動的教學過程外,認為學生的學習也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包含了學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動。一類是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如注意學生的自制力、思考力;二是理解過程本身的,如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前者與人格和動機的心理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對認知過程與學習效果影響很大,要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的學生,激發認知的過程,需要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要適應和挖掘新課標提出的目標。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普遍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若不能長時間集中,教師字詞教學的效果就得不到保證,為此需要每個教師不斷豐富字詞教學手段,使教學過程充滿趣味性,保證語文課堂氣氛輕松活潑,吸引每個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教師字詞教學的效率。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特點,輕松愉快的課堂活動可以有效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如玩游戲、猜謎語、知識競賽、話劇表演、語文歌曲等,因此教師可以將字詞教學融入這些活動中趣味性原則的運用策略。
游戲很容易為小學生所接受,游戲不局限于時間、地點,可以在那里簡單地設置和實施。比如,一組小學生的識字能力訓練,老師在教室里可以把一個字寫在一張紙上,然后隨機發給孩子,然后讓他們根據單詞來獲取,去找另一個伙伴,然后可以讓兩個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通過單詞組成一個簡單的句子。這樣,學生在學習初期就可以主動地學習這些詞匯,通過精心的思考和造句,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活躍課堂氣氛。
在小學里,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在課堂上,還隱藏在活動和生活中。正如杜威所說,教育就是生活,所以我們應該注意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在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真正使學生愛上學習,就要引導學生注意人生的切入點,注意從生活出發,只有從生活中尋找知識,才能在生活中成長。生活中充滿了知識,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學習專注于生活中的挖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掌握知識的實踐中,從內心深處呵護,體現真正有趣的教學本質。(五)從多媒體入手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在快速前進,信息網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多媒體技術也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嫻熟地掌握了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技術。那么為什么多媒體教學越來越被教師與學生接受呢?原因在于,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較,多媒體教學在展示知識與理論的過程中,更為直觀明了,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圖片,動畫,音樂等形式,讓低年級的小學生更加清晰的認識知識,掌握知識,也可以通過小學生都愛看的動畫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助于教師開展趣味性教學。
總之,想要創造一個充滿趣味性的語文課堂,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將學科知識與樂趣相結合,轉換傳統的教學方式觀念,有效地提升教學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需要進行鼓勵欣賞式的教育,讓學生識字寫字的氛圍可以是輕松愉快的,讓學生牢固掌握學習漢字的有效方法,不斷提升自身的識寫能力,對學習充滿信心和好奇,讓學生能夠走進課堂,又能夠走出課堂,在生活中和學習中充分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