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斌 方元
(1 蘭州工業學院 藝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2 西北民族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把老祖宗留下的這些傳統手工藝、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就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傳統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思維方式,是捍衛國家文化主權和維護國民文化身份的根本依據。合理保護和利用非遺,對于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等均具有重大意義。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藏族酥油花藝術是經國務院批準第一批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酥油花藝術是我國藏族主要的藝術品種之一,距今已有二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有人稱之為軟雕塑,也有人賦予酥油花立體連環畫的美名,被稱為“盛開于冰點的奇異之花”。創作時僧人們在酥油里加入不同植物或礦物質顏料,用雙手塑造成佛祖、天神、動物、花卉等形象,并組合成佛經故事或重大歷史傳說故事的畫面。由于酥油的融點很低,超過15℃就會變形,25℃左右就會融化,所以制作和展示需要在冬季的零度以下完成。一件作品創作要花費兩三個月,展示和保存卻只有一兩個月,生命周期非常短暫。展覽也只能在固定的寺院進行,許多佛教信徒和藝術愛好者不能及時地欣賞到新作品。酥油花雕塑藝術的創作對藝人的藝術素養要求很高,對身體的損傷又比較大,許多藝僧因此患上了不同程度的關節病和腸道病,有些甚至凍掉了手指頭,所以繼承人越來越少。可以說我國藏族酥油花藝術的制作時間,展示時間,展示地點、生命周期、安全維護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此項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所以,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對酥油花藝術進行數字化、智能化的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終錦華教授在《藏族傳統文化概述》一書中指出“這類作品以青海省徨中縣境內塔爾寺和甘肅省夏河縣拉卜楞寺所塑最為著稱”[1]。筆者選擇拉卜楞寺的酥油花藝術作品進行分析。
關于酥油花工藝的起源有許多美好的傳說[1]。一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和藏王松贊干布完婚時,帶去釋迦牟尼佛像一尊,供奉在大昭寺內。按照佛教儀禮,敬獻于佛像前的供品須有鮮花、果品、凈水、明燈、熏香、涂香“六供”,這六種供物意示佛教中的“ 六度”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但時值隆冬,六供中的鮮花無處可得,聰明的藏民們就用酥油塑成鮮花供奉在佛像前,從此相沿成習;二是酥油花藝術始創于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喀巴大師。他在拉薩大昭寺祈愿大法會上做一奇夢,夢見荊棘變明燈、雜草變鮮花,釋迦牟尼佛在花朵和彩云的簇擁下放出萬道霞光,燦爛奪目。大師醒來后為了再現勝境,依照夢境,組織僧人用酥油塑造了各種花草樹木和珍奇珠寶,由此形成“十五供奉”或稱“燃燈節”;三是據《西藏佛教史略》記載,拉薩舉行會盟,按宗教儀規,僧人不能殺生,用酥油捏塑出一批豬羊等牲畜供品代替。從上述這些傳說中可知,酥油花藝術源于西藏,形成于吐蕃時期。
拉卜楞寺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城西0.5公里處,本名稱為噶丹夏珠卜達吉益蘇奇貝瑯,簡稱扎西奇寺,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一般叫拉卜楞寺[3]。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第一世嘉木樣阿旺宋哲大師創建。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立“拉章”(即嘉木樣佛宮),“拉章”音變為“拉卜楞”,意為寺院最高活佛府邸。逐步發展成為除西藏之外最大的格魯派寺院以及西北地區藏傳佛教最高學府和文化教育園地。拉卜楞寺的酥油花藝術開始于藏歷第十三繞迥土鼠年(1768),是由第二世嘉木樣·久美昂吾根據西藏拉薩大型神變祈愿法會的樣式,創立了拉卜楞寺的正月毛蘭木法會,也是欣賞酥油花藝術品的時間。[2]拉卜楞寺陳列酥油花的地點在主體建筑大經堂前的“道加塘”廣場。拉卜楞寺的油塑花藝術形式多樣,題材廣泛。它的造型特點與手法可與國外盛行的蠟像雕塑藝術相媲美。酥油花藝術作為拉卜楞寺的主要藝術品種之一,以優美的造型藝術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博得了人們的喜愛和贊賞,每逢正月十五日晚,這里有來自甘肅、四川、青海等省藏區的僧俗及中外游客在此觀光旅游。
在研究和學習國內外相同技術的基礎上,結合互聯網數字技術,采用無線傳感網+GPRS網絡+智能手機監控終端+網絡服務器模式,實現對酥油花藝術品全方位的監控和數字化管理[5]。主要從環境監控終端系統、智能手機監控終端、網絡服務平臺三方面進行設計。環境監控終端系統是核心部分,采用Zigbee技術、GPRS技術和數字傳感器等技術,實現數據的多節點、無線、短距離采集,然后將匯總數據通過GPRS網絡以短信、彩信方式發送智能手機終端,同時采用GPRS網絡的TCP/IP協議將采集數據上傳給監測網絡服務平臺。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使我國藏族的這門獨特藝術既保持著原生態的美感,又適應現代的文化需求。希望通過網絡平臺、智能手機終端的宣傳和電子講解,能夠讓更多的人欣賞到我國藏族獨有的文化藝術,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酥油花藝術的制作程序主要有四步[4]:首先是扎骨架。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用麻繩草束等扎成各式各樣的骨架;第二步是“做初胚”。將上一年的舊酥油花加入適量的草木灰反復捶打,制成韌性好彈性強的初胚,這道工序直接關系到酥油花的整體質量;第三步是敷塑。用牦牛奶打制成純凈的白酥油,按相應地比例摻入各色礦物顏料,將其和成幾十種顏色深淺不等的形狀貼在初胚上,重要地方再進行飾金描銀點綴暈染;第四步是安裝。將每個單元做好后,按總體要求,用細鐵條將它們固定在木板上,高低錯落,懸空處理,并保持一定的傾斜度,使觀賞者有一個最佳的仰視角度。歷經漫長歲月,酥油花的制作技藝已經達到一個空前的水平。
酥油花藝術制作過程的數字化建設主要是針對“酥油”易融化的特性,運用新材料設計透明封閉的空間,并控制其溫度、濕度、光照等,避免因為展示時間、地點、環境的變化而縮短藝術品的生命周期,實現異地展出的可能。這里主要是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的應用,避免了內部多點環境監測時繁瑣的綜合布線施工過程,實現了不受空間距離限制的遠程數據監測和監控。還可以采用新技術,在扎骨架階段將傳感器安裝在酥油花藝術品的內部,實現與藝術品的完美結合。這一步也是最大的技術難點,主要是因為在藝術品塑造當中,酥油的薄厚的不同,導熱和制冷的一個平衡點的計算比較復雜,需要進一步作為一個課題研究。
數字化網絡平臺建設是酥油花藝術重要的宣傳方式。對作品的所有信息進行數字化整合,利用網絡服務平臺和手機 APP進行宣傳和市場推廣。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本地或遠程訪問網絡服務平臺的方式,實現異常情況、數據統計、場景圖像顯示以及歷史數據的查詢等。參觀游客可以訪問網絡服務平臺和手機電子講解詳細了解每件藝術品的各種信息,并且還可以制作成動畫形式,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這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通過網絡大家就可以欣賞拉卜楞寺酥油花藝術的代表作《文成公主進藏》,可以查詢不同的場景、細節以及背景介紹。此作品生動描繪了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完婚這一藏漢民族友誼見證的歷史事件。分為“五難婚使”、“許婚贈禮”、“辭別長安”、“過日月山”、“柏海遠迎”、“完婚”六個不同場景[4]。畫中人物形象生動,既表現了文成公主的聰明美麗,又突出了松贊干布的機謀深沉。這些信息都可以在網絡服務平臺和手機 APP查詢。
酥油花藝術作品在展出過程中的安全隱患,也是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在酥油花藝術內部,通過布置多個無線監測節點,實時采集各類監測數據并以無線方式匯總到主節點,然后主節點的數據通過GPRS模塊分別以短信、彩信方式發送給多工作人員手機,以及以TCP/IP協議的方式上傳至網絡服務器;在工作人員智能手機端,通過android開發的程序界面實現實時監測和遠程控制,同時通過GPS定位方式自動實現監測的布防和撤防;在網絡服務器端,使用VS.NET環境中C#平臺,開發網絡服務平臺,采用AJAX+HTML的方法實現界面的設計和數據的顯示、采用SQL SERVER 2005進行后臺數據的管理,實現了各參量的服務器監控界面顯示、場景的圖像顯示以及歷史數據的查詢。
創建一個能夠實時監控各種狀態的智能手機終端,主要功能包括:實現溫度-55~125±0.1℃、濕度0%~100%、光照有無等數據的實時采集和上傳,通過預設上、下限從而實現對各種參量越限的短信/網絡報警;手機監控界面可以實時各參量狀態,也可以添加和刪除物數量和名稱并設置其開關狀態;使用串口攝像頭可以實現非法入侵畫面的服務器實時顯示和彩信上傳;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研發包含多因子歷史數據查詢,入侵畫面和影像的記錄和處理分析的后臺決策功能;采用android移動開發技術開發智能手機監控終端,可通過監控手機的GPS定位方式實現越界預警的自動布防/撤防的切換,提高系統越界報警功能操作的便捷性和實時性。
1)由于酥油的特殊屬性,酥油花藝術品制作時間長,展示和保存卻只有一兩個月,生命周期非常短暫,展覽也只能在固定的寺院進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延長藝術品的生命周期,也可以實現異地巡展。能夠讓許多距離遠的佛教信徒和藝術愛好者都能夠欣賞到創作的新作品。異地巡展也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實現其經濟價值。西藏、青海、甘肅的藏族寺院每年都在制作酥油花藝術品,對整套裝置設備的需求空間比較大。
2)運用無線傳感網絡技術,將酥油花藝術品保護區域內各種狀態信息進行多點采集、無線連接、集中處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無線傳感網絡、移動通信網絡和互聯網相結合,可以實現藝術品狀態信息的遠程、多點、實時智能監控,避免非法入侵、異常報警等情況的發生,可以有效的保護酥油花藝術作品。
3)對作品的所有信息進行數字化整合,利用網絡服務平臺和手機 APP進行宣傳和市場推廣,藏傳佛教信徒和藝術愛好者可以通過網絡服務平臺和手機 APP了解藝術品的相關信息。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這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4)酥油花雕塑藝術創作對藝人的藝術素養要求很高,對身體的損傷比較大。需要加強對傳承人的培養和教育,通過宗教信仰,增加藝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身價值實現感。通過藝術教育,提高藝人們的藝術修養,提高作品質量。可鼓勵藝僧制作一些小型作品,通過市場推廣讓藏傳佛教信徒和藝術愛好者把藝術品買回進行供奉,整套電子設備也相應的拓寬了市場。這樣不僅能夠擴大藝術品的欣賞范圍,也可以增加藝人的經濟收入,改善藝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從而有更多的人愿意傳承這門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是我國文化遺產構成的核心和結晶。當下,我們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我們更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在文化自信上的優良傳統,使文化自信不斷進入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