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
(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察哈爾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6450)
九年義務教育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整個教育體制的基礎和關鍵,之后的所有深入教育都是以基礎教育為前提的,而小學的語文課程教學則在基礎教育中肩負著關鍵的重任,因為語文教學在所有學生之后的學習生涯中都起著關鍵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面對如此重要的教育內容,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如何在教育生涯中把握好這一次教育改革的奇跡,轉變好這一次的發展機遇,超越自我,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他們的語文基礎課程學習將成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本文從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入手,分析小學語文教師的素質現狀,并探討小學語文教師如何來滿足新課程改革的新需求。
隨著國家對我國基礎教育事業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小學語文教師從專業院校接受專業教育所具備的素質以及在畢業之后不斷參加教學培訓所積累起來的素養都越來越高,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師不管是在學歷上,還是學識上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在整體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上也都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隨著新課改的發布,教學目標和要求的不斷轉變,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也呈現出了一定的問題。
自古以來,中國的教育體制就處在一種傳統的應試教育體制之中,近年來雖然也逐漸開始強調學生的素質教育,但是傳統的這種應試教育的影響力在現代的教學體制中還是存在的。特別是近年來各個階段的升學壓力都很大,整個教育體制也還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小學語文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據著中心位置,但往往只關注學生在學業方面的發展,卻忽視了對學生整個身心健康的發展,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建立方面的引導。而在教學方式上,很多語文教師往往就采取了傳統課堂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對學生接受程度的考慮,對語文教學的整體認識和最終的教學目標缺乏清楚的認知,忽視了學生由“語文能力”向“語文素養”方向的轉變。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尚處于自己整個人生中的懵懂階段,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待求知的態度都還處于模糊的建立階段。所以作為小學的語文教師,不僅僅要在知識方面授予學生一定的可接受內容,而且要考慮到學生整個價值體系的建立,為此也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但是就目前的現狀來說,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內容往往較為單一,并且模式還較為固定,教學方法上沒有什么創新,往往教學活動脫離了學生對真實生活的體驗,自身缺乏多學科知識體系的建立,也就在學生的求知過程中缺乏更多積極主動的引導作用。
許多語文教師往往沒有站在學生的本位上考慮問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教學手段較為單一,往往只會采用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而很少應用到多媒體教學手段,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來設計教學內容。所以往往讓學生感覺上學沒意思,產生厭學心理。
現代教育理念在小學教育階段層面上的表現存在于學生觀和教學觀兩個方面,外在的教學行為主要表現在,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從只關心學生的學業發展,只關注應試教學成果,到關注學生整體的全面發展。從單一的課堂教學,到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實際教學轉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還處于對外面的世界好奇心最重的階段,他們在困惑的時候往往首先想到能找到答案的人除了父母就是老師,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隨時都有可能被學生問及其他方面知識的問題,所以在這個時候,知識面廣的小學語文教師就能夠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更多地幫助自己的學生,從而更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從小就幫助他們樹立起一個良好的學習規范。
小學生由于自己知識面和學習技能的局限,對外界事物尚處于形象記憶階段,所以枯燥的理論知識對于他們來說肯定是難以接受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習慣,最好能夠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形象教學。并且小學語文教師最好能夠從學生有興趣的內容著手,將學生的興趣點融入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轉變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的主動性。
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流,激發興趣,培養能力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務,這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一樣是當今我國教育領域面臨的首要科研課題,也是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拔尖人才的關鍵,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變苦學為樂學;只有充分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才讓出類拔萃的人才成批涌現,實現黨和政府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
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構建起一個自主、合作的學習平臺。這其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意味著教學模式也將要轉變,而教學模式的轉變則取決于教師的角色轉變。但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將會遇到許多困難與問題,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從而完成新課程改革所賦予的艱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