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振梅
(高碑店一中,河北 高碑店 074000)
新課標是國家對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它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與考試的依據。要想很好地實現這種轉變,首先必須認真、仔細、準確地解讀新課標;其次透徹地理解和領會其中的新觀念、新理論和新要求。因為這是實施歷史課堂教學的總抓手和指導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新課改。
領會新觀念,現代教學論強調“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簡意賅地表達了教材的性質。新的教材觀認為,教材是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主要載體,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資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是“教學的工具”和“教學的抓手”。因此,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開始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案時,必須確立新的教材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靈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為一種動態的、生成性的資源。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包括教師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延伸,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
領會新要求,與教學大綱比較,新課標新增部分內容有時代性的要求,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內容設計上從下面四個方面對學科知識進行大膽的更新與調整(1).增強了與社會進步聯系的課程內容,比如:在必修課程歷史(Ⅱ)中,增加了“國有企業改革”、“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等內容。(2)增加了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內容,這突出地體現在世界史學習內容的增加上。如:必修課程歷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等內容,世界史學習內容的增加,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從世界文明發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對歷史的宏觀、整體認識。(3)增強了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如:在必修課程(Ⅱ)中增加了“中國近現代生活的變遷”等專題,讓學生通過身邊歷史的變化來感悟社會進步,感悟歷史發展。(4)及時地反映歷史學科研究的新趨勢和新成果?!陡咧袣v史課程標準》對史學研究發展的新趨勢予以了積極的關注,所以,《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依然重視政治史內容的同時,加強了社會生活史、科學技術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內容。新課程在學習方法上吸收了史學界研究的新趨勢和新成果。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一份對歷史教學的宏觀指導性文件,它本身具有較大的彈性。比如,內容標準的敘述比較概括,都是原則性的話,因此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在寫法上就不一樣,給教學留下了發揮的空間;又如課程標準中“教學活動建議”內容很多,課時一般不夠,因此這些活動不可能全部實施,這就具有較大的選擇性??梢姡瑲v史教師使用這份“標準”,需要吃透它,在領會其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加以運用。
研讀教材對于教材的創造性使用應注意下面幾點:
傳統教學注重學科知識的授受,教材基本上是用敘述性的語言直接呈現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而忽視其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新課改要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如漫畫、情景劇等。
教材結構體系設計必然要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相匹配,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實際教材編寫中,教材體系的構建往往是教材編寫者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展順序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展規律,難以充分體現特定群體和個體在認知和心理發展上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是具有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進行教學,可能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吃不了”,一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我們確定的教學內容,不但包括知識、能力,更強調了學生學的方法及其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感悟。筆者以為,在這一點上,新教材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一方面,新教材的內容面面俱到,卻又點到為止;另一方面,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側重于史實的描述,刪減了結論性的東西,需要通過分析史實和材料得出結論。這對于我們處理課堂教學內容而言,可謂“機遇與挑戰共存”。說是機遇,就是給了我們延展歷史知識,拓寬學生眼界的充分自由;說是挑戰,就是增加了教師理解教材設計意圖,把握知識重點,合理駕馭課堂使其獲得最大效率的難度。所以,教師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就成為能否達成課堂有效性的關鍵。
優化教學內容,追求課堂效果,是新時代課改對老師的要求。作為教師應注意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的過程,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打造充滿活力的歷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