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釗
(蒼梧縣中等專業學校,廣西 蒼梧 543100)
引言:創新能力是學生在成長和發展階段所必須的一種能力素養,尤其對于職業教育而言,職業院校學生畢業后將直接面臨接觸社會,及時轉換教學模式,體現學生的課堂地位對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具有顯著意義。這就要求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應該豐富教學手段,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引導,為學生提供富有創新元素的教學引導,促進小學生創新思維的養成。下面,本文結合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現狀,對教學實踐中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的策略作具體闡述。
首先,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現階段的社會經濟呈現飛速發展的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就要去現代人才應該具備對于新技術的充分掌握;而我國傳統教學引導下,則過多的束縛學生的成長,留給學生創新和發散思維的空間少之又少;由此,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做好有效的教學引導,注重學生的技術性和創新性培養便尤為重要。其次,中職院校學生的信息化水平以及計算機技術手段是實現創新的基本,信息化背景下,現代社會諸多工作崗位的信息化程度逐漸提升,如果在計算機教學應用教學中缺乏創新性,那么學生很容易被激烈的社會競爭所淘汰;由此,注重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又是為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的前提和保障。
首先,中職院校學生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嚴重欠缺;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許多老師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以機械化、灌輸式的教學引導方式進行引導,導致學生失去對于計算機學習的興趣。其次,中職教學中,不同的學生個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這樣的基礎上,許多老師忽略了學生在知識接受水平上的差異,始終進行口述講述,且課堂教學中嚴重缺乏教學新意,留給學生自主練習和實踐的機會少之又少,也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最后,許多中職學生與高中學生相比,自我約束能力不足,貪玩心理嚴重,如果老師缺乏監督管理,學生很容易產生計算機學習不重要的意識狀態,從而對學生的中職階段的計算機應用練習產生一定的誤導。
中職計算機教學中,要想引導學生實現創新能力的穩步提升,就要求老師在教學引導中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良好的意識習慣是指導學生不斷創新、不斷探索的保障。首先,老師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身心始終處于十分輕松的狀態,為學生的自主性探究和自覺學習提供一定的條件;必要時還可以通過組間探索和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喚起學生的計算機學習熱情,組間互動交流的方式,對于計算機抽象基礎知識的融合和掌握具有顯著意義。其次,老師更應該加深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通過積極主動的走進學生,來了解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計算機基礎文化水平差異,從而實現因材施教,為不同的學生針對性的給與相應引導。再者,老師還應該注重課堂上創新元素的引進,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質疑,并且在課堂上盡可能的提出一些計算機新技術和手段,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基礎條件。最后,老師作為中職院校的重要教學引導者,這就要求老師在計算機教學中應該準確把握課程特點,及時掌握一些涉及計算機知識的教學新元素,實現網絡計算機資源的適時補充,改變過去墨守成規的教學模式,為計算機課堂上源源不斷的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并且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操作的機會,保證學生在學習基礎的同時,促進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穩步提升。
首先,計算機技術已經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所應用,同時網絡信息技術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這就要求老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角度入手,注重計算機教學與未來工作實踐的聯系導入,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中職階段做好計算機學習和應用訓練的意義;讓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來對生活問題進行應用,同時,這又是提升學生創新水平的有效手段。其次,在基礎知識授課中,老師還應該靈活應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手段,通過信息化資源的靈活,促進教學效率的有效 提升。最后,老師還應該就學生在計算機應用中的實際操作方法進行分解講述,讓學生清晰看到每一步的應用,并且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操作,讓學生在實踐練習中,從而起到優化教學引導,創新教學引導的作用。
首先,中職階段,學生畢業后將會面臨接觸社會,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尤為重要;而中職院校的教學中,則可以為學生提供接觸生活、涉及工作的機會,這就要求老師應該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過去片面強調老師作用的狀態,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讓學生通過不斷完善自我,創新應用,來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再者,老師還應該改變過去傳統傳統化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興趣特點和個性水平入手,設計出與學生學習現狀相符的教學課件,從而激發學生學習中的創新意識,讓學生自覺去動手操作,去實踐探索,從而實現創新能力和知識掌握的雙豐收。
結語:新課改下,中職教育中應該注重學生的綜合進步;計算機教學是中職階段的重要課程,這就要求老師應該從學生學習現狀入手,為學生靈活設計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動手水平和創新能力的共同提升,滿足社會發展對于中職院校學生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