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山西省洪洞縣趙城中心校瓦窯頭學校,山西 洪洞 03160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句話,既點明了閱讀對于一個人學習、發展和生活的重要意義,也點明了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在新課改強勁的東風下,我們小學教師鉚足了勁對閱讀教學進行探索。下面,我將對我們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幾種問題,談一談我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看法。
在現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以其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優勢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時下,小學語文閱讀課,尤其是公開課,許多教師都錯認為不用課件就不是一堂好課,而許多課件無非起到了小黑板和掛圖的作用。有些課件做得花里胡哨,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我們學語文需要的是捧起書本,與文本語言密切對話,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熟讀深思。屏幕代替不了課本,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讓學生捧起書本,誦讀感悟,在讀讀、畫畫、議議、寫寫中走進課本,靜心咀嚼語言,感受學習語文的過程。
由于語文新課程對跨學科學習的注重,小學語文閱讀課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如畫、跳、唱、演等等,可謂是十八般武藝全用上,弄得人眼花繚亂。好好的語文課被整得像表演似的,課堂是變得熱熱鬧鬧、學生也學得“不亦樂乎”了,可學生在這些花哨的活動中語文素養能得到全面提高嗎?我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要開展一些活動,但是花架子和語文學習無關的活動不應充斥我們的課堂。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到:我們有些老師,每拿到一篇課文,還沒讀兩遍,便考慮怎樣上出彩來——做什么樣的課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發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讀”等等,企圖用花架子來制造“亮點”。其實,語文教學所謂的亮點,首先應該放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
走進當今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師采用自由讀、分組讀、齊讀、對讀、引讀等各種形式的讀,可以說,發出聲音的讀在閱讀教學中得到了回歸,但是不出聲的讀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出現的頻率卻不是很高。許多閱讀課,教師生怕課堂安靜下來,似乎覺得這就是冷場,于是大多采用出聲讀的形式而很少采用默讀的形式,“書聲瑯瑯”成了課堂上值得炫耀的亮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讀,尤其要把朗讀和默讀作為經常的基本的訓練,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我們也常說:“朗讀出情感,默讀出思想”。如果,我們又讓學生動口又要學生思考問題,這要求就太高了。默讀有助于學生用心與文本進行跨越時空的無聲對話,有助于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學會靜思默想,讓課堂暫時“冷場”。小學語文閱讀課應呼喚默讀的回歸,讓學生學會坐“冷板凳”。
不知是語文教師善說還是什么緣故,無論什么樣的課文,我們總是喜歡將文章分析得“透透徹徹”的,生怕掛一漏萬。好端端的課文總是被肢解得支離破碎,這樣一來,還有美感可言嗎?現在的一些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師總是挑選出一些自認為是課文“精華”的句子、段落,與學生一起分析得頭頭是道,最終又往往讓這些精華獨立于課文之外。一堂課下來,這些“精華”始終找不到自己的“家”,課文教學的整體性非常差。對于重難點的句子、段落理解感悟是很必要的,它有助于學生更好、更準確地把握文本內涵。但是,如果只注重局部分析、理解、感悟,而忽略了整體感悟、把握,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把握也將是殘缺不全的。還不如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獲得對課文內涵的整體把握。
在學習一篇新課文時,我們應該讓學生自己初讀課文,給學生提供充裕的通讀課文的時間,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準,讀通。還可以邊讀邊畫出生字及不理解的詞,以便讀后查字典解決,對一些不理解的詞,還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反復讀的方法解決。這時,學生對課文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去理清課文的脈絡,學生自然會感到不再無從下手。語文課,“真實”是最寶貴的。如果學生連課文都還沒讀,我們就讓他們發表意見,展開討論,這種教學方法不切實際,我們要堅決摒棄。
初讀掃除了障礙后,組織學生再讀課文,把課文讀熟讀細。達到這一步可采用多種方法,如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同桌輪流讀,選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等。邊讀邊畫出重點的、不易理解的句段。對于那些已經理解的也可以做上記號,以便和同桌或小組交流。在合作交流后,如果還有不懂的句或段,還可讀出來請全班同學或老師幫助解決。從而達到了明白句子意思,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的目的。通過細讀,梳理文章脈絡,理解課文內容及表現形式,做到有所感悟,這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
對文章的重點段落,仔細揣摩,進一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語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只有將自己與文本融為一體,才能將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也就是要用“心”去朗讀,才能讀出感覺來。
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反復讀文,內化理解,使課文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讓學生與具體的語言文字打交道,做到文不讀熟不開講。尤其對那些詞句優美的課文或段落應熟讀成誦,目的是以讀助解。
有了對課文內容和作者語言特色的理解,我們就會自然地從心中產生一種與課文內容相和諧的激情,有一種與作者的心靈溝通的需要,這就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實現。對課文進行品賞玩味地讀,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更進一步地升華思想,陶冶情感。這一環節的讀,我們不妨放手讓學生自已品讀,采用“讀中悟情”、“ 評讀促情”的辦法進行輔導。
“賞讀”是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通過體驗、感受、頓悟而獲得真情實感的過程。賞讀課文包括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環節,這也是課堂閱讀的主要部分。我認為有感情地朗讀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入境”,使學生情感和作者文中角色的情感發生共鳴。葉圣陶先生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入境”就是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使學生由一個旁觀者變為一個當局者,去親近人物,去“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在這種情境下,有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
今天,針對我們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我談了自己幾點粗淺的體會,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始終“以讀為本”,讓朗讀回歸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