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薦
(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城西小學,山西 運城 043899)
小學生美術課程作為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教學界的重視。小學美術教育不同于專業美術教育,它是為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培養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現力等,注重培養創新能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美術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合作互動學習,強調情感體驗,注重小學學習過程中創新能力的挖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前作好充分的教學準備。比如:在教學小學三年級第五冊第6課《水墨畫動物》時,我在課前用了不少的時間精心準備了多幅動物水墨畫的作品。剛上課時,我向小學生展示了那些精心準備的美術作品,他們馬上被作品所吸引、感染,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當我問他們是否想學習水墨畫時,個個歡呼雀躍,學習熱情高漲,有些迫不及待的感覺。因為他們想學,所以那堂課他們學得很認真、很投入;又因為他們的認真和投入,所以個個畫得都很棒,雖然筆墨稚拙,但是每一幅畫都表現得生動有趣,彰顯著個性。這就使我感覺到學習美術,興趣很關鍵。
為了提高學生在美術課上的學習興趣,我還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質材料,比如舊報紙、硬紙板、廢舊瓶罐、舊毛線等,引導學生通過剪、拼、貼、折等進行手工制作,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使興趣成為他們上好美術課、學好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我還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讓他們欣賞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開闊他們的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由此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的確,世界上許許多多的發明和創新,都是先通過想象開始的。因此,我在美術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啟發他們的想象力,使他們發散思維、產生靈感,培養他們大膽創新的能力。如教學小學二年級第四冊第7課《我愛樹木》時,我在課前先帶學生去了公園,讓他們認識身邊各種各樣的樹木,并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距離去觀察樹木,比較樹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細,還讓他們去摸樹皮、聞樹葉、聽樹木發出的聲音。孩子們在這個玩的過程中很輕松地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務。其實,我讓他們在這個玩的過程中已親身感受了樹木帶給他們的綠蔭、清新的空氣、美麗以及歡樂,同時也使他們對樹木產生了感情,并深深地愛上了樹木。等到一上課,我首先播放了一個關于樹木的視頻,讓他們領略千奇百怪的樹種,為他們講樹木的知識,進一步讓學生感受樹木給生活和大自然帶來的無窮魅力。緊接著,我出示了文字:森林是地球的肺,樹木是空氣的清新器。請同學們畫一幅以《我愛樹木》為題的畫。當我看到他們的作品時,我震驚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太豐富了,創新的能力太奇特了,作品可謂五彩繽紛、絢麗多姿。有的作品把自己比喻成鳥兒,把大樹當成家,住進了大樹里;有的把樹木畫成了綠色長城;有的把樹木畫成了空氣清新器;還有的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讓地球長出四肢,把樹木畫成肺的形狀,喻意讓人一目了然……我感動至極,美術課激活了學生的藝術細胞,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繪畫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大膽創新的能力。
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指出:“學生應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這句話表明,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必要的,同時要想擁有一定的繪畫技能,就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同樣,在教學《我愛樹木》這課中,我帶學生去公園認識樹木,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距離去觀察樹木,比較樹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細,這就是對學生觀察力的一種訓練和培養。只有讓學生通過認真、細心的觀察,才能使他們把握樹木的色彩和造型。
欣賞是創作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欣賞就沒有創作。重視隨堂欣賞。新的美術教材沒有安排專題欣賞課,而是把欣賞貫穿于每一課,每節課的欣賞往往只能是幾分鐘時間,非常寶貴。因此,在教學中,不滿足于讓學生“看”和“聽”,還讓學生“觸”、“說”、“讀”、“議”甚至“寫”,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的和欣賞。小學作為基礎教育,其美術教學的目的抽象的說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但具體地說,主要培養的不是美術創作能力,而應是美術欣賞的能力,也就是說,中小學美術教學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培養好的欣賞者,使他們具備豐富的審美經驗、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理想,進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能自覺地按美的標準去生活和工作。
小學美術教學中,在掌握技能的同時,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開發了學生的智力,促進了學生個性的形成,還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逐步形成了學生基本的美術素養。在現代社會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我將在自己的美術教學工作中不忘初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