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立英
(河北省大城縣第二中學,河北 大城 06590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同時,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初中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談到課外閱讀的作用時也曾說:“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課外閱讀。”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課外閱讀的重大意義,為學生綜合發展、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下面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高效指導學生扎實開展課外閱讀談幾點探索與創新的體會。
建構主義者認為教學活動的第一步應該是分析教學目標,對整個課程及各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同樣,課外閱讀也是如此,必須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制訂不同層次的目標:語文學習程度稍差的學生,重在激發閱讀興趣,初步培養學生愛書、愛讀書、愛背書、愛講故事的習慣,叩開課外閱讀的門戶;中等程度的學生要求養成讀書看報的良好習慣,在課外閱讀及生活中獲得語言材料,初步領會材料的大概意思,試著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程度較好的學生要求學習瀏覽,擴大閱讀面,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學習。如閱讀《智取生辰綱》,低程度的學生要求會生動地講故事,中程度的學生必須知道故事的意思并能自由交流自己的理解,高程度的學生則要能大膽探究,聯系生活理解其說明的道理,從中得到啟發。當然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適當提高或降低目標的層次。同是高程度的孩子,素養高的可以讓他們選擇內容稍深的名篇巨著普及本進行探究性閱讀,并鼓勵他們把自己的觀點寫成文章,而素養較差的則應重點選擇通俗易懂的兒童讀物進行閱讀,增加積累,得到體驗。這樣盡可能地讓孩子們達到各自目標,得到成功的體驗,滿懷信心地去實現新的、更高層次的目標。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有興趣才有動力,因此課外閱讀的內容首先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強,好表現的心理特點,比較渴望神秘、冒險,仰慕機智、勇敢等。我們可以向學生推薦《海底兩萬里》、《地心游記》、《魯濱遜漂流記》等暢銷全國的讀物。其次,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確立大語文觀,鼓勵學生從生活出發,選擇適應時代、貼近生活的各種不同領域的讀物,滿足合理的時尚需求,解決成長中的困惑。如《傅雷家書》(孩子與父母真誠交流,讓學生學會理解與感恩)、《自立》(閱讀過程就是追求自我獨立、自我覺醒的過程)、《草房子》(青少年成長小說,文筆純美)等就是不錯的選擇。另外,高爾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可見課外閱讀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深遠的潛移默化影響。經典名著則可以誘發他們一生的文化向往,溫暖他們的心靈,激發他們心中善良溫柔的一面。唐詩宋詞、四大古典名著、國外經典以及寓言童話、神話故事等都是學生很好的精神食糧,它們可以純凈學生的精神世界,敞亮學生的心扉。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好的閱讀方法是提高課外閱讀效率的金鑰匙。由于受年齡、閱歷及智力等方面的限制,學生的閱讀水平良莠不齊,加之課外讀物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這就要求閱讀方法的指導力求多樣性,以滿足不同對象的需求。
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例如,課外閱讀佳篇名著時,要求學生按課堂上精讀課文的一般學習方法進行,初步感知→整體把握→精讀賞析→積累運用。首先快速閱讀目錄,得到一個總的概要;然后問問自己想從中得到什么?帶著這個問題泛讀全書,邊看邊想,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最后找到你想精讀的內容,欣賞其精彩片段,品味其獨特寫法;有興趣的還可以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閱讀的成果。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個別閱讀可以充分體現個性,隨機性強;小組閱讀則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有利于互相溝通,激發競爭意識,促進小組成員的整體提高。如《林清玄散文》的閱讀可采用了這樣的方法,書中多數文章讓學生自己閱讀,獲得獨特體驗;同時選擇部分難度適中、學生感興趣的文章進行小組探究性閱讀,并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評比,營造良好氛圍,掀起讀書的熱潮。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可見課外閱讀要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聽說讀寫思有機結合,并努力將學生閱讀所獲運用于學習生活中。
新課標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課外閱讀則更是一種純粹的孩子與文本之間的互動,體驗更具獨特性,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到這種獨特差異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閱讀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真的思考、真的體驗、真的感悟。如孩子們閱讀了名著《三國演義》,有的學生注意對故事情節的把握,樂意講給別人聽;有的孩子重點理解了英雄爭霸的勇猛與機智;還有的孩子分別從故事中自己最感興趣的人物身上得到了點滴啟發。還有點學生指出諸葛亮屢屢騙人、失信,如草船借箭、借荊州等等。可見閱讀的體驗可以是對內容的整體把握,可以是對重點的深入理解,也可以是自己的點滴收獲。我們要支持和鼓勵在課外閱讀中的體驗差異,只有這樣,課外閱讀才是鮮活的,有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