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琴
(廣西貴港市達開實驗小學,廣西 貴港 537100)
隨著音樂課改理念的推廣,小學音樂課的內容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唱唱歌而已,而是即將發展成為包括舞蹈、戲劇、美術等在內的綜合型的藝術課,音樂課的內容也就變得越來越豐富、全面了。在這樣一個類型的學科中,多媒體的運用在音樂教學中為學生欣賞、表現音樂創設了一種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感受、想象、表現、創造等綜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既改變了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又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綜合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因素,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潛能。多媒體教學技術運用視頻、音頻、文本技術等,實現了知識信息傳播的多元化和多渠道,相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技術無疑具有知識信息海量性的特征。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教學活動必須要體現出交互性的特征,即教學雙方需要針對教學內容進行雙向度的溝通和交流。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教師不但可以將知識信息傳播給學生,學生也可以隨時根據教學內容實現與教師的溝通和互動。例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建立的教學平臺就可以有效地實現教學雙方領唱、試唱、聽音、跟唱等,實現教學雙方的順暢溝通。
多媒體的直觀生動改善了過去音樂教學中,音像資料要通過磁帶和人手彈奏的不足,提高了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體常常可以達到“零距離”地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效果。因為條件限制,我們無法親臨各種大型晚會的現場,但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去享受高品質的音樂以及視頻帶給學生的審美體驗。如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中盲人男高音歌唱家波切利的 《今夜無人入睡》,美輪美奐,老師無法模仿,利用多媒體就可以讓學生欣賞到這樣的視頻。
首先,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實現學科知識整合。小學生對于音樂課的學習有自身鮮明的特點,音樂教師應該積極更新教學理念,聯系課本內容,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我們在使用電子教材如PPT開展教學時,要將網絡中選取的素材和課本內容結合起來,堅持在以課本為主的基礎上擴展學生的視野。
其次,多媒體的運用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對色彩以及聲音較為敏感,我們在要求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依靠多媒體技術的音畫結合功能,讓學生被直觀美麗的畫面以及悠揚的旋律所吸引,營造一個利于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更加直接的感受音樂。通過多媒體對學生的思路進行擴展,營造一個音畫并茂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潛移默化的受到啟發。
通過音樂多媒體手段,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得到有效激發。比如在學習音樂課程《賽馬》的時候,音樂教師可以首先讓會拉二胡的學生進行二胡演奏,演奏的就是《賽馬》這個曲子,學生會全神貫注聽這名學生演奏,等到演奏完成之后,教師再利用多媒體進行相關圖片展示,讓小學生感受二胡演奏當中的音色,接著展示動畫讓小學生感受萬馬奔騰的感覺,同時播放《賽馬》曲子,學生會融入到這種情境當中,產生很豐富的想象。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自然而然融入音樂當中并且理解音樂。另外在音樂教學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進行小組教學,讓各個小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相關音樂創作,讓每個小組成員都表達自己對《賽馬》這首曲子的理解,這樣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美的展現,而音樂課堂教學就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幫助學生體驗美、感受美、表現美有著積極的作用。它不僅需要科學的教學方法與合理的課堂結構安排,更需要不斷更新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輔助和提高教學水平。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以其利用計算機的交互科學性、界面友好性、反饋及時性的特點,在教學中集圖、文、聲、像多形態信息為一體,使虛幻的音樂形象具體化、使復雜知識簡單化,使零亂知識條理化,彌補了課堂教學不足,給音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一首歌(樂)曲旋律的形成,不僅僅是音符的組合,而且是樂曲思想的發展和表現。小學生因為年齡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對色彩和聲音有著非凡的敏感性,他們能夠在優美的畫面動聽的旋律營造的氛圍中,更深刻、更準確地把握藝術的形象。采用多媒體音畫結合的優點來欣賞音樂,或在音樂課件中選擇相應的音畫創造意境。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美麗的畫面和清晰的聲音設置情景,使他們身臨其境,從中體會音樂的高低、長短、快慢、頓連、憂喜等,再進行想象和加工,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啟發,從而激發學習音樂的熱情。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不但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降低教師的教學壓力,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手段,能夠很好的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音樂、愿意參與音樂學習,這樣一來音樂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也得到了切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