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南昌市郵政路小學,江西 南昌 330000)
小學英語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學習小學英語教學課程時,通過教師的滲透和引導培養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發展和未來趨勢需求的基本品格和優勢能力。重點關注的是學生的整體素質,而非全部參照成績為導向,使學生在更加適合的氛圍下掌握知識、提升英語技能。同時為了增強小學英語教學的實效性,教師要以學生為主,強調核心素養的滲透教學,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語言應用練習提升學生對英語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未來的英語學習提供堅實基礎。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摒棄應試教育中以掌握語言知識、語言運用和語言表達等單一性教學目標,將培養語言應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想象能力為主要目標,將英語科目打造成多元化全方面發展的綜合科目,推動小學英語不斷向新時代靠攏。當前我國的小學英語教育已在逐步朝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努力,但在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教師在教學上重視成績忽視對思維能力和語言語感等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枯燥、單調,以填鴨式教學方式為主,只將核心素養浮于口號,在教學執行過程中大打折扣,導致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缺少興趣,甚至排斥,對提高小學生英語教學質量存在不利影響[1]。
大多數英語教學模式以了解當地文化、環境特色式模擬交流等形式進行,通過交流加強對英語的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法,但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單一,單純的模仿只是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卻忽視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空間和求知探索的機會。因此,小學英語教師要將教學進行創新,不斷滲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在興趣的基礎上學習英語,使英語教學質量和成果不斷攀升[2]。
鑒于小學生初入校園,尤其對英語語言學習尚處于懵懂階段,同時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對新鮮事物熱愛挑戰。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時,要以學生特點為基礎,充分考量到學生的接受程度,再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創新的將更多的新形式、新方法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學更多的是字母、詞語、閱讀等枯燥的教學知識,單純的板書教學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針對學生個性化特點設立情境教學,情境教學能夠使枯燥、乏味的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襯托課堂氛圍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通過情境教學能夠加強學生的融入感和參與度,讓小學生能夠合理、正確的理解和記住英語語法、語言特點等,從而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將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為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情境,可以借助歌曲、動畫、小游戲、微視頻等在課前宣導學生熟悉教學內容,在課堂進行中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模擬對話,通過實際聯系掌握簡單的英語知識,最后再安排課后作業,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鞏固相結合的形式,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教師也可以安排學生回家與家長進行英語互動,并將互動結果在第二天進行分享,鼓勵學生用靈活的方式學英語,讓英語學習不止局限于課堂,通過全員參與,提高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參與度,從而更好的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應用能力[3]。
探索式學習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進而培養思維能力,鑒于此特點而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探索式教學不是生硬的講授理論知識和學習方法,而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閱讀及思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引導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或問題,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在知識領域進行探索,在思考和探索中掌握和理解英語知識,使學生在課堂上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發揮學生的自主優勢,使學生更加自信和富有想象力,從而培養優秀的英語素養[4]。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教師在教學上要充分發揮帶頭人的作用,對小學生做好引導,培養小學生英語核心素養。小學教師是除了家長以外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大多數小學生都以老師為榜樣。小學階段是對小學生學習意識、學習習慣、思維模式養成的重要階段,教師要做好積極引導,發揮榜樣的力量帶動學生。教師要言傳身教,在教學中滲透和展示自己的價值觀念、學習思維、問題分析能力等,適時的引導學生。同時教師也要與學生做好溝通,從溝通交流中了解學生的困惑,為學生梳理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5]。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摒棄過去的應試教學思路,以學生為主導,將培養小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為重要內容,通過創新的教學模式,更加貼合實際生活的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英語實踐運用能力。通過養成良好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在興趣下學習,加深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思維判斷能力,進而為小學生未來的英語學習提供幫助,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