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濤
(四川省涼山州甘洛縣普昌鎮阿爾鄉中心小學校,四川 涼山 616850)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語文素養取決于閱讀量的多少和閱讀習慣的培養,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老師和家長只是為了應對考試才重視孩子的閱讀。當然,考試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檢測手段,我們不否認閱讀也存在這些功利性。但是如果孩子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提高的就不僅僅是學習成績,而是自己的綜合素養。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引導孩子將課內閱讀拓寬到課外,將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這樣才能實現閱讀的目的。
要想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提高理解能力,首先必須在課內閱讀的引導上打好基礎,而且要做足準備。有位學者說過,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就要充分發揮教科書的范例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先學好“例子”。在課前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自學或者預習課文,在課堂上精講課文時,引領學生賞詞品句,反復推敲,讓學生明白哪些內容應該做批注,哪些內容需要精讀,哪些需要略讀,從而讓學生掌握讀書的方法。這樣,有了課內閱讀為課外閱讀提供方法和習慣上的指導,就會帶動課外閱讀,也就是所謂的“課內得法,課外收獲”了。
例如,在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后,學生一定會為周恩來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遠大的志向而心生敬意。這時候,我們不妨將課本知識拓展,向學生推薦與周恩來相關的課外讀物來讀。這樣,學生的視野就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舉目于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也就理解了周恩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理想了。由課內都課外,由精讀帶泛讀,有了課堂上扎實的引導和示范,課內外閱讀會有效結合起來,提高閱讀的效率。
立足教材,輻射拓展
之前我們說了,教材是學生開始閱讀的根本和基礎,我們在教學中就是要以教材為圓心,以課堂為輻射源進行有效的拓展,才能讓課外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效銜接,有效整合。因為教材就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范例,我們可以圍繞這個范例,把和課文內容、寫作方法比較相近的的文章搜搜集起來,放到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就可以在比較中發現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養成辯證看待問題,表達觀點的習慣。
如,《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故事性較強,學生也容易理解,我們可以把《王二小》《小兵張嘎》《海娃》等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推薦給學生,組織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用課內閱讀的方法來閱讀這些拓展性材料。這樣我們就可以立足教材,由課內折射課外,課外延伸課內,課內得法,課外發散,使課內外閱讀進行了有效的整合。
不管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示范,學生才會閱讀,才能掌握閱讀的方法,從而養成閱讀的習慣。首先,教師要有讀書的習慣和榜樣示范,才能帶動學生去主動閱讀。教師要經常有意識地向學生講述名人讀書的故事,幫助學生認識到他們之所以能取得偉大成就,是因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原因,從而激發讀書的欲望。其次,教師的言傳身教,勝過重復的教導和無謂的灌輸。一個不讀書的教師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好教師,而一個人的閱讀,無疑打上了他個性的烙印。所以,教師不僅讀自己喜歡的書,同時也要讀學生讀的書,這樣就和學生有了交流的紐帶,也是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在與學生一起讀書交流的時候,適時向他們推薦優秀的文化著作,這樣,學生的閱讀范圍和閱讀深度就會發生量的增加和質的提升。
眾所周知,學校的教育靠老師,家中的教育靠家長。而且,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習慣,最孩子起著至關重要的榜樣作用。在學校教育中,學生會認字了,會讀書了,學習的興趣培養了。但是這還不能滿足于現狀,這好不容易激發培養起來的興趣還需要精心的呵護,養成習慣,這就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要讓家長朋友明白,孩子是自己的,在學校的教育任務是老師,回到家里,家長要負責配合。而家長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配合就是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交流,將課堂拓展內容在家庭進行鞏固和消化吸收。只有家長也和老師一樣養成讀書習慣,才能做孩子閱讀的榜樣,才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如,學校老師推薦學生讀《草房子》,回到家,在孩子閱讀的同時,家長也可以讀,一邊讀,一邊就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進行交流,無形中提高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可以說,一個閱讀氛圍濃厚的家庭,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他們各方面的素質都與眾不同,這就是閱讀帶給我們的啟示。
總之,文明傳承靠書本,人類進步靠書籍,國民素質提升靠讀書,國家強盛靠讀書。我們要重視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把課內外閱讀有效地結合起來,讓閱讀充滿花香,讓我們的孩子愛上讀書,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