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麗鶯
(浙江樹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diào),思想政治理論課“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而且必須提高水平。”[1]并且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習近平總書記座談會上的叮囑給思政教師極大鼓勵。同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diào):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那么如何在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又如何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打鐵還需自身硬,思政課教師自身須有立身之本。
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系統(tǒng)地回答了新時代辦什么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怎樣辦思想政治理論課,什么是好思政課老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宣傳者,他的信仰應該是也只能是馬克思主義,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師最高最大的德。
首先,思政課教師堅定自己的立場和信仰,解決真信真懂的問題。教師自己有認識的高度,才能有教學的力度。強化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研讀和考究,深入學習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以共產(chǎn)主義理想強化思政課教師理想信念。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教材、入課堂、入學生信仰體系。
其次,用真理的力量和不容否定的實踐結果引領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信任和對偉大中國夢的信心。開放的中國,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先進與落后、本土與外來各種思潮此起彼伏相互交織,給人們觀念上帶來空前沖擊。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使得信息獲取變得十分容易,并且深刻影響著思想行為活躍且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大學生,尤其是一些錯誤的思潮甚至影響他們作出違背正確價值觀的行為。多元化的碰撞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所以如何通過高校主陣地傳播“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學生真懂真信,就是作為高校思政教師的首要任務。如果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學,而沒有學生自己去體驗的話,到最后還是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zhuǎn),所以還需要學生們通過實踐真的能自己去檢驗真理,那么隨著生命的成長,他們的經(jīng)驗越來越豐富,對人生的體驗和真理的掌握,也會越來越深刻而準確[ 3]。為此,還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參加各種社會調(diào)研活動,深入城市和鄉(xiāng)村,了解國情、社情、民情,“讀懂”中國,通過自己的眼耳心真正體驗改革開放40年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從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信任、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古有“師者,人之模范也。”師者必須以德為先,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作為“關鍵課程”的思政課和“關鍵主體”的思政教師,更是立德樹人的“奠基石”。師德是實現(xiàn)思政課教學目標,提高教育質(zhì)量的保障。所以教師必須扮演好“精神文明的開拓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領路人”“行為規(guī)范的示范者和模范公民”等角色[4]。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diào),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廣大教師應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5]。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但是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存在個別有損教師形象,破壞高等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的思政教師,因此提升高校思政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應是每個教師的自覺行為。
以德立身,澤己達人。“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yǎng)和文化品位的體現(xiàn)”[6]。作為一名教師,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方面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典范,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
以德立學,精益求精。 學識所承載的是好教師的核心競爭力與底氣。以“工匠精神”引領教師的專業(yè)建設。淵博知識是一名教師必備的“硬實力”,精湛的專業(yè)技能是基礎,同時更要有完善的知識結構。
以德施教,潛心育人。當前社會變革轉(zhuǎn)型時期所帶來的負面現(xiàn)象也沖擊著高校教師的“三觀”,思政課教師隊伍中也出現(xiàn)缺乏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動性,急功近利。“老師是第一身份, 教書是第一工作, 上課是第一責任。”[7]教師要始終熱愛教學、潛心教學、鉆研教學。做學生尊重敬仰的品行之師、學問之師。
二十幾年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經(jīng)歷,通過對本校大一大二學生觀察了解,很多同學沒有思考分析的習慣,因此一旦遇到具體問題,或是憑著本能的感覺做出反應,或是從自己的心理感受來思考問題,或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見解,于是對許多問題, 理論上困惑不清, 具體行為上表現(xiàn)的就五花八門;究其原因,實質(zhì)就是理論基礎的匱乏,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斷。對現(xiàn)實問題的哲學分析正是大多數(shù)學生所欠缺的。而今,互聯(lián)網(wǎng)的無所不及、多元化的價值觀、繁重的學業(yè)和嚴峻的就業(yè)壓力, 讓學生產(chǎn)生困惑和危機的事件越來越多。若學生沒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思考、分析、判斷、質(zhì)疑,無從談起。高校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政課程之一)目的就是提供思維模式, 鍛煉學生理論思維能力, 構成學生分析問題的基本立場和方法。但是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對于不少學生, 理論學習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學了理論能否運用是另一回事,次要的事。”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必須要有所變革。教師本身先要做好“供給側(cè)改革”,厚植理論基礎,彰顯理論魅力;“喝酒不醉, 打游戲不睡, 談戀愛不累, 考試不會。”這只是一種感性的粗淺的快樂, 肩負歷史使命的大學生, 除此之外還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快樂追求。
首先,教師內(nèi)容做到“準、深、新”
專而博的知識結構是教師的的硬實力,也是核心競爭力,課程理論魅力的彰顯也來源于此。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除了需具備深厚的倫理學和法學理論知識外,還需涉獵政治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美學、行為學、社會學、青年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唯有如此,教師講課才能做到“準、深、新”;再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教師,只有憑借深厚的哲學底蘊,才能帶領學生共思想之舞、領略哲學之美。概而言之,思政教師厚植自身理論基礎,才能應對課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面對學生研究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而需要提供幫助時,教師才能迅速而準確地進行有效的啟發(fā)與點撥,因勢利導促使教學活動向正確的方向轉(zhuǎn)化。
其次,做好課程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zhuǎn)化
善于將抽象、規(guī)范的政策語言轉(zhuǎn)換為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語言,使大學生發(fā)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知識之美,自覺學習并確立理論自信。
促進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三轉(zhuǎn)化”,即政治話語向科學話語、理論話語向現(xiàn)實話語、教材話語向教學話語的轉(zhuǎn)化。思政課教師應深入系統(tǒng)學習并精準掌握政治語言、理論語言、教材語言的內(nèi)涵和精神實質(zhì),轉(zhuǎn)化語言模式和特征,結合傳播學等學科體系構建貼近學生的科學語言、現(xiàn)實語言和教學語言,做到語言的普適性、感染性和貼近性[8]。讓學生感受到這不是空洞的大道理,是與他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息息相關,能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有人說,當今社會,人工智能聰明過人,網(wǎng)絡信息知識過人,電腦反應敏捷過人,教育還有什么用?老師是否也可以下崗了呢?這給我們提了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吸引學生,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緊跟時代步伐,就必須守正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向改革創(chuàng)新要活力。”[10]
筆者在所任教的學校以大一大二學生為對象就思想政治理論課隱性逃課(所謂隱性逃課就是人在心不在,消極不聽課)做過調(diào)研,讓他們列出隱性逃課的原因,要求把導致逃課的原因進行影響力由大到小依次排序, 第一原因,第二原因,第三原因……結果認為第一原因是學習沒有目標和動力的學生占調(diào)查對象的33% ;第一原因?qū)θ握n老師不滿的學生占調(diào)查對象的33% ;第一原因是對課程設置的不滿意占25% ;對所學專業(yè)不滿意占7%,其他占2%。結論顯而易見,教師如何通過自身努力滿足學生的需求,做好“供給側(cè)”改革以提高學生課堂的專注度。下面就著重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的嘗試--------翻轉(zhuǎn)課堂=“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
18級開始的大一新生,基本都是00后的21世紀新新人類,幾乎都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原住民,可以說是無網(wǎng)絡,不學習的時代。時代變了,所以教師的教學手段也相應的要更新?lián)Q代了。翻轉(zhuǎn)課堂的學習特點可以歸結為四點:親身體驗,參與其中,形象驅(qū)動,對等聯(lián)通,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同一時間參與其中不受限制。
教與學可以是:
“線上+線下”混合 及時采集教學行為
“課內(nèi)+課外”融通 深度挖掘教學特征
“校內(nèi)+校外”協(xié)同 精準實施教學干預
“教師+學生”相長 快速迭代持續(xù)改進
“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運用的好,就能讓課堂活起來:
網(wǎng)上簽到— —學生叫過來
學習通運用— —手機學習來
隨機搶答— —精神提起來
主題討論— —腦子動起來
過程管理— —進步記下來
作業(yè)考試— —課后忙起來
當然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來的同時,對于教師的挑戰(zhàn)度也隨之提高。備課的難度、課外的要求都在加大。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課內(nèi)課外線上線下的備課,如課程資源的積累上傳,包括音頻、視頻、圖書、期刊、PPT課件、教案等;教學活動的設計,包括簽到(掃碼簽、手勢簽、位置簽、二維碼簽)、搶答/選人、投票/測驗、主題討論、評分、直播等;事先明確過程評價方案、告知、約定等;當然學期末還要做好統(tǒng)計分析,包括學生學習行為的分析,教學資源的反思,教學管理的改進,以便下一輪教學時能夠有更好的狀態(tài)投入。這也正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體現(xiàn)。
通過以上四方面的努力,讓思政課不僅“有意義”而且“有意思”,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