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龍
(鄭州師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實踐教學是通過實踐讓學生主動的把在課堂上學到的抽象的理論知識運用到他們的日常中,加深對知識掌握的有效途徑,符合對我們目前提倡的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實踐課是以學生為主體,組織開展形式多元、開放性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幫助與指導下,按照課程的內容和要求,以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載體,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感悟人生、融入社會、升華思想。
所以,我們要在基于對以往教學模式的反思上,在繼續保持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講授的同時,轉變我們的教學模式,從以往只注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向“理論+實踐”的模式。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走進社會、深入社會、分析社會、服務社會,從而鍛煉大學生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確立正確的“三觀”,并且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長期以來,如何使學生把思政課教學內容與當今現實聯系起來,學會用理論知識分析現實問題,一直是思政課教學的難點。實踐課著重強調社會調查與實踐性,不僅拉近學生與現實社會的距離,還能解決思政課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另外,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經過體驗和實踐印證理論知識,加強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學以致用,使之指導學習與生活。
多元化的實踐性教學不僅可以使教師更全面的了解學生,提高教學質量,還能使學生更進一步的掌握思政課的知識,使之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
我校在通過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改革,根據各個課程的不同的特點,有機地把書本上的內容與課外的實踐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學生真正的掌握知識的目的。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結合他們專業的特點,教師對教學進行調整,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
因此,筆者從實踐教學模式在《形勢與政策》課的運用的角度來談一下自己的觀點與經驗,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提供一點借鑒。
《形勢與政策》是思政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門課也是大學生知識架構中的必修課。之所以說形勢與政策的實踐課是非常重要,是有一定的依據的。學生學習另外四門課(原理課、概論課、基礎課、綱要課)已經充分掌握了扎實的理論基礎,而這些理論基礎在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是怎么體現的,怎么作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分析我們的日常,這就需要形勢與政策這門課來給學生進行充分的解讀。但是,形勢與政策這門課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非常緊密,如果說再在課堂上用“滿堂灌”或者純理論講解的形式來授課的話,學生就會產生“厭學”這些負面情緒。因此,作為教師就要分析應該用什么樣方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己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綜合性的分析問題,這也突出了形勢與政策實踐課教學的充分必要性。
那么,《形式與政策》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有幾個方面:首先,能夠使學生認識并充分的掌握這門課的理論知識,了解并熟悉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其次,鍛煉學生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在充分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的同時,使學生能夠樹立一個正確的“三觀”。
但是,傳統的教學方法還只是停留在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層面,無法體現出學生主動把已經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也就沒有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而實踐教學運用在《形勢與政策》課中能夠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時事性。有人曾經這么說過“事件只要記錄下來就已經成為歷史”,所以,只是簡單的傳授書本上的知識,有點過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時下的熱點話題,來提高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新聞播報”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來充分的論證了時事性這樣一個觀點。在課前給學生們提前布置作業,讓他們自己搜集關于下節課內容的新聞,在講授新課之前,以“學生一周新聞播報”的方式來提前“預熱”課堂的話,提高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能達到一個非常好的課堂效果。
第二、參與性。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只是聽老師講,學生們不能很好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但是作用實踐課的模式來授課的話,就能很好的避免這種現象,學生以自己感興趣的方式參與到教學中來,可以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時政競賽”通過時事知識問答、時事知識比拼的方式,促進學生深入認識和了解當今國內外時事內容,是一種知識面廣、趣味性高、互動性強的實踐教學活動。首先,能夠激發學生關心時事的熱情,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其次,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主動的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當前的形勢發展做出一個科學的判斷;最后,這種活動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平臺,促使學生發揮特長,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第三、促進學習。通過話題討論的方式,引起學生對社會現象或話題進行思考和分析,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如,可以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來分析“微信紅包現象”。有的學生脫口而出這是一種“好的現象”,因為能夠拿到錢;也可能有學生會反駁說,這不是一種“好的現象”,因為這種現象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加陌生感。學生就會主動的參與到這種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中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就會有許多不同的意見,這就需要教師來引導學生,讓他們把問題分析的更全面,比如在點評的時候,總結正反兩種觀點,教會學生要運用辯證的方法來分析問題,這就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
因此,教師通過開展不同形式和主題的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他們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鍛煉學生的邏輯性思維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實踐課教學活動也是非常貼近學生實際情況的一種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