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濤
(大連市輕工業學校,遼寧 大連 116000)
鉗工操作技能是中職院校諸多專業的基礎性使用課程,其主要內容是使用銼刀、手鋸、鏨子等手工工具、臺式鉆床、麻花鉆等切削工具,在鉗工車間對夾持在臺虎鉗上的工件,進行手工切削,主要加工步驟體現在銼削、鋸削、劃線、鉆、擴、鉸孔加工、鏨削、攻螺紋等。雖然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不少行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開啟了現代化和自動化進程,但是鉗工操作仍然作為一項基礎性的切削加工方式,被廣泛采用。
理論學習是技能掌握和培養的基礎和前提,中職院校的學生是否能夠充分掌握鉗工操作技能,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礎理論。其只有掌握了充分的理論知識,才有可能將這部分理論知識作用于實際應用過程中,否則一切都是空談、都是紙上談兵。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重視鉗工操作的基礎理論教學,讓學生全面掌握相關難點和重點,并在實際展開應用教學的過程中強調這部分難點和重點。以銼削課為例,教師在展開具體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親自示范講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掌握銼刀的握法、站立的姿勢、操作的用力點、銼削方法等要點。在銼削過程中,銼刀是否能夠端平,是鉗工操作應掌握的一項基礎,是一個需要反復練習、觀察甚至是一對一糾錯的過程。很多時候學生自己對自己拿銼刀的姿勢是否標準并不在意,這就需要教師對其展開指導,及時糾正其動作當中的不合理、不規范之處。如果在一個教學班集體當中,發現教師和學生的比例差距過大,身為教師沒有辦法親自輔導每一個學生時,就需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讓學生自行分配成教學小組,以互助形式掌握相關技能。
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為普通、但是也最為微妙和難以處理的關系,但是必須肯定的是良好的師生關系必然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尤其是鉗工技能這樣的教學內容,若學生能夠建立起對教師的絕對信任,重其道、親其師,那就等于收獲了教學的最為理想的氛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中職院校的學生之所以會在結束初中學習的時候來到中職院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以前學習成績的不夠理想,或者是出于日后謀生的需要,不得不學習一項傍身的技能。
此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極容易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便是缺乏基礎、學習能力不足、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混”日子的心態比較重。這樣的心態反映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最有可能暴露出其的學習弱點,暴露出自己對學習生活的不滿,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作為教師就必須對其展開針對性的幫助,促進雙方良好關系的生成,為更為理想的教學和學習狀態的達成提供基礎和保障。
很多中職學生會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種不應該擁有的“厭學”情緒,這種情緒不僅會制約教學效果的提升,更會促使學生浪費光陰、無法實現技能的提升。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種情緒,除卻前文提到的學習狀態、學習經歷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所處的年齡階段,往往是人生轉折的十字路口,迷茫、困惑是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沒有辦法回避的問題。尤其是當前所學與日后的職業定位、社會地位息息相關時,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其厭學情緒的加劇。因此身為教師必須很好地認識這些問題,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明白其所學對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各類工業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身為教師,要懂得幫助學生清理思想上的死角,幫助其排解學習過程中的困惑,進而明確人生方向。必要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工作,幫助其分析當下的就業形勢、行業所需,充分認知技術型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和關鍵作用,感受國家層面對技術型人才大力培養的決心和扶持力度;以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的方式,克服其厭學的情緒,提高教學效果、優化學習狀態。
中職院校的鉗工操作技能培訓課程原本就枯燥乏味,所以有限的授課形式也是造就和影響學生學習狀態、積極性和興趣的關鍵性問題。顯然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不能提高學生對課堂的熱情,難以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最終面對銼刀、絲錐、鋼直尺等簡單的操練工具也難以收獲理想的學習效果。鑒于此,身為教師有必要結合實際的情況,秉承多年的教育經驗,編撰適合學情的校本教材。這樣做既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一種創新,更是一種具有啟發性、誘導性和提示性的創舉,其可以讓學生的興趣轉移到鉗工操作技能學習的過程中來。
與此同時,很多教師因為本身就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其多年的教學感悟多少能夠對學生的鉗工技能操作產生幫助。因此由其執筆,開啟教材的編撰會更有說服力,也會讓編撰出來的教材更加具有可靠性。很多學生通過這些全新的教材,在牛頭刨床、普通車床的拆裝中既學到了基本的機械原理,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切地認識到,鉗工操作技能的提升并不是一項簡單的體力勞動,其需要腦力、更需要智力,是一項高級的工作。
總而言之,在中職院校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鉗工操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和效果,就需要從前文中所提到的四個角度出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引導學生技能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