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紅
(廊坊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從眾心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積極影響,又會帶來消極影響。從眾心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眾心理有助于大學生健康思想的內化和外化并有利于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大學生而言,在群體的影響及群體輿論的壓力下,積極健康的思想易受到他們的認可,從而會自覺地內化為自身行為處事的準則,進而外化為行為習慣。其次,有利于大學生良好行為的發揚與傳播。大學生面臨著較大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對他們而言,機遇與挑戰同樣存在。如果他們所在的群體有較強的群體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會引發群體成員積極地從眾,增加個體對群體的認可與信任,在群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推動群體目標更好地實現。大學生身邊不乏正面典型的事例,通過從眾心理引導他們對榜樣的學習,有助于其良好生活作風的培養。再次,有助于防止和抑制大學生不良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發生。當大學生意識到其自身的某種思想觀念或者是行為方式在其所處的群體中得不到一定的認可、理解或者是肯定的時候,他們常常會對這種思想觀念或行為方式加以有意識地或者是無意識地克制。當不良的思想觀念或行為方式產生時,如果無法得到群體的認可與肯定,就會很難流行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從眾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大學生不良思想觀念及行為習慣的發生,這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與發展同樣也會帶來積極影響。
首先,從眾心理不利于大學生社會道德責任意識的培養。道德在本質上是指個體在合理、科學、有效地掌握人生與社會發展的規律的前提下,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理性認識,對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理性解析,對自身所處的人際關系的理性維護。當大學生所處的群體的思想道德發展水平較高時,他們的從眾會帶來積極的效果。反之,當大學生所處的群體思想道德發展水平較低時,他們的從眾會產生消極的效果,這不利于他們社會道德責任意識的培養,甚至在他們以后的人生當中,也會做出偏離社會道德規范的事情。其次,從眾心理會抑制大學生個性的發展。大學生的從眾心理與從眾行為是一種被動適應社會的行為,這種心理與行為使大學生缺乏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對大學生個體的生存與發展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再次,大學生的被動從眾會誘發心理障礙。從眾心理產生于群體壓力之下,如果大學生一味盲目從眾就極易產生心理障礙,使得從眾者心理狀況失衡,精神壓力增大,導致自我心理的缺失及真實個性、性格的退化。
教育者應該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培養大學生正確、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有意識地引導他們的從眾心理,使其盡量地作用于正確的方向;同時要注意疏通引導,避免從眾心理作用于錯誤的方向。
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了培養與增強大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教育者可以利用大學生的從眾心理創設一些挫折情境,使經受過類似挫折情境的大學生達成共同的從眾目標,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演練中來。在情境中鍛煉大學生的堅強意志,形成對事物的判斷力與認知力,提升心理素質,增強抗挫折能力。
對大學生道德培養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在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抓住大學生對中華美德、傳統道德、社會公德的情感認同,利用主流網站、經典事例、宣傳片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學生從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鳴,產生正確的心理導向,形成積極向上的集體意識,運用這種集體意識引導大學生理性從眾。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培養的過程中利用從眾心理意識,抓住他們的心理特點,培養責任品質,加強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鼓勵大學生在遇到責任問題時,要勇于承擔責任,樹立正確的責任觀念。
在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群體教育必不可少。從眾的實質是通過群體來影響和改變個體的思想和行為。因此,教育者要抓住大學生在群體教育中的相互模仿、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的從眾心理,注重群體教育導向,為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班風、和諧的院風。
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斷深入挖掘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探索新的教育途徑和方法,為實現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獨立思考、積極開拓創新的意識,使之理性從眾,成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