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桃
(貴州省黔南州惠水縣第四中學,貴州 黔南 550600)
初中階段是引導學生養成誦讀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關注教學進度的同時,還應重視運用投影儀播放各種經典名著,引導學生誦讀不同的經典名著作品、詩歌、古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誦讀詩詞歌詞、國學經典名著,不僅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也促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積累很多文化知識,從而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語文素養,因此,引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重要性。
國學經典作品蘊含各個方面的知識、人文內涵、傳統文化、道德品質等等,因此,為了實現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先講解課程內容,之后將剩余的教學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能使學生有時間朗讀諸多的國學經典名著,不僅調動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同時也促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積累經典名著中蘊含的知識、文化等等,進而增加學生文化積累量,這對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十分有利。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誦讀《宋詞三百首》、《離騷》、《詩經》等經典名著,學生在誦讀時細細品讀詩詞歌賦的字詞句,且在誦讀過程中學生能夠理解經典名著作品滲透的思想文化、知識,并明確詩人、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表述的情緒以及對事物的看法、心態,同時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經典名著、詩詞中蘊含的文化知識、豁達的心態、正確的三觀,以此增強學生文化底蘊,同時誦讀國學經典能夠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由此說明,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從而使學生在誦讀時深入理解經典名著作品的內涵,在完全理解后,學生能夠快速掌握經典名著蘊含的知識、詩歌的內涵,進一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和理解能力。
初中語文教師為了提升學生誦讀興趣,教師應運用投影儀播放諸多的誦讀國學經典名著書籍、詩詞等等,在播放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通讀一遍經典詩文,并且在通讀的過程中標注生字讀音,從而確保其通順朗讀詩詞歌賦。之后,教師帶領學生朗讀教學視頻中呈現的詩文,直觀立體的畫面能使學生對朗讀誦讀國學經典書籍感興趣,而學生對朗讀詩文感興趣以后,也會積極品讀詩文中字詞句的含義,且在認真品讀以后,能夠加深其對詩文內涵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學生快速掌握詩文中的語言詞匯、知識、傳統文化,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誦讀經典名著的興趣和語文素養。因此,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除了關注教學進度以外,還應注重播放誦讀國學經典書籍,通過展現立體的畫面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喚起學生朗讀興趣,學生對誦讀國學經典書感興趣以后能夠激發其主動品讀、齊讀詩文,既增強學生語感,同時加強學生朗讀能力,這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閱讀理解能力非常有利[1]。
初中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還應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作為教學目標,而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質量。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定期開展誦讀國學經典評比活動,活動規則為學生必須做到朗讀通順,還應說出國學經典名著中蘊含的知識,學生在明確要求以后認真讀經典名著作品,學生閱讀過程中積極展現閱讀水平,同時學生在閱讀過后,說出經典名著作品中都蘊含了哪些知識,并表述經典名著中都包含了哪些道理、倫理、知識,表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對經典名著作品有所了解的同時還能夠積極鑒賞名著作品蘊含的文化知識,有利于促使學生學到更多的文化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和語文素養。此外,學生在誦讀國學經典評比活動中獲勝,能夠增強其自信心,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誦讀國學經典,進而理解、掌握經典名著蘊含的文化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認知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文化修養、語文素養。因此,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開展誦讀國學經典評比活動,這對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起到重要作用[2]。
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之前,應先提出相關的要求,如,要求學生在誦讀時必須先確定生字讀音、正確斷句,以及做到品讀誦讀國學經典名著,學生在清楚要求后,按照教師提出的要求先弄清楚名著作品中生字的讀音,認識生字后正確斷句,并做到認真誦讀國學經典名著,確保學生在誦讀中認真品讀名著作品中的字詞句,提高其語文素養。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誦讀《孟子》、《左傳》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正確讀音、斷句,之后要求學生依次讀出經典名著中的各個段落,同時要求學生舉手說出經典名著蘊含的知識、意境、內涵,學生積極依照要求品讀誦讀國學經典,且在認真品讀過后,學生能夠主動總結經典名著作品中蘊含的文化知識、創設的意境,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總結能力和閱讀能力[3]。
綜上所述,初中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應注重播放國學經典書籍,呈現直觀立體的畫面,吸引學生的目光,同時教師應調動學生主動誦讀國學經典,使學生在誦讀時品讀國學經典名著的內涵和滲透的寓意,使學生逐漸理解經典名著包含的文化知識、哲理、正確的三觀,以此,陶冶學生情操,確保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積累更多文化知識,提升全體學生語文素養和文化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