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市第二實驗幼兒園 曾曉燕
對于當代的幼兒園教育而言,共享游戲區是幼兒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情況下,幼兒園的教職人員會根據幼兒的成長需求、興趣愛好以及發展規律來進行功能區域的劃分,比如在班級上劃分出美工制作區、語言練習區、科學探索區、繪本閱讀區以及角色扮演區等,幼兒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不同的區域進行游戲活動。這種傳統的區域劃分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當有限的活動材料被投入到各個班級之后,數量就會相對減少,從而對幼兒們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共享游戲區域的概念也就應運而生了。所謂的共享游戲區就是在幼兒園專門開辟共享區角,將所有的游戲活動材料進行集中投放。在這種情況之下,不但能夠有效的擴大游戲的空間,還能夠有效的豐富游戲活動的材料,從而促進幼兒參與積極性的提升。
幼兒與同伴交往的過程是幼兒“自我中心”向“互相共享”發展的過程。現在的幼兒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十分關心、照顧幼兒,包辦代替幼兒的所有事情,滿足幼兒的所有要求,服從幼兒的所有指令。當幼兒從家庭來到幼兒園,沒有父母爺爺奶奶長輩的寵愛,幼兒要與同齡人和混齡人進行相處,相處帶來的分享合作,交往問題也因此發生。同伴交往能促進幼兒積極情緒情感的發展;同伴交往能促進幼兒認知水平的發展;同伴交往能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同伴交往能促進幼兒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幼兒在共享游戲中與同伴交往的類型主要有(1)受歡迎幼兒:幼兒在交往中往往積極主動,幼兒喜歡與其交往,會表現出積極地交往行為,較多受到同伴的喜愛;(2)被拒絕型幼兒: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情緒較不穩定,注意力較差,容易與同伴產生矛盾,甚至發生攻擊性行為;(3)被忽視型幼兒: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較為安靜,經常獨處,與同伴無過多語言、肢體等交流;(4)矛盾型幼兒: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較為活躍,有一定的領導能力,但又時而會破壞游戲規則,導致有些幼兒喜歡與其交往,有些幼兒不喜歡;(5)一般型幼兒:這類幼兒能與同伴進行交流,但表現不是很突出。
每個幼兒的性格、氣質、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或與同齡人或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相處中也存在著個性化差異,語言表達和社會性交往水平也不同。這樣的差異在游戲中導致幼兒會有不同的社會性交往表現,有的幼兒會合作分享,有的幼兒會謙讓退縮,有的幼兒則會哭鬧霸道甚至產生攻擊性行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長久的老師,幼兒在上幼兒園前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習慣會對幼兒在幼兒園中的表現產生較大的影響,家庭中有帶幼兒與較多的與同伴接觸玩耍,有形成良好的同伴交往行為的幼兒來到幼兒園后一般也能夠與同伴進行良好的交往;父母對幼兒的教育也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父母若能積極與幼兒溝通在園的情況及與分享幼兒的社會交往情況,積極地對幼兒進行正面引導,也能促進幼兒與同伴進行良好的交往。
1.教師對幼兒良好文明習慣的培養。
幼兒在幼兒園中對社會交往的學習、良好文明禮儀習慣的學習,會對他們與同伴交往的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幼兒從原生家庭帶來的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的行為慢慢的向愿意與同伴合作分享的方式過渡。
2.幼兒在幼兒園交往經驗的積累。
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游戲水平決定了幼兒與同伴交往水平的差異,小班幼兒較少與同伴進行交往,各自玩各自的,到了中班幼兒有了與同伴交往的意識,在過程中會發生好的不好的社會交往行為,大班幼兒一般能夠獨立解決自己在同伴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會溝通協商,通過幼兒自己的方式和平解決相處中的問題。幼兒從小班到中班到大班不斷地積累與同伴相處的經驗,學習解決同伴相處中的問題,從而促進社會性交往水平。
3.教師在共享游戲區中材料投放的適宜性。
教師在游戲中投放材料時,在游戲開始前應告知幼兒哪些材料是一人一份,哪些是合作的材料,將材料的性質玩法規則詳細地讓幼兒知曉,材料投放較為適宜,幼兒在游戲中與幼兒的交往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及不友好行為;幼兒也能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誘發合作分享謙讓等良好的社會性交往行為。
“蒙以養正,果行育德”幼兒時期是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幼兒園應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勞的全方面教育,其中文明禮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幼兒園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教育形式對幼兒進行文明禮儀的教育如通過幼兒每天入離園時對今天生活的談話活動、語言講述活動及早期閱讀活動;通過每周國旗下講話活動;開展國學教育;每學期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系列活動;開展每月講文明有禮貌的故事、情景劇比賽活動等等形式的教育活動加強幼兒的文明禮儀教育。
家園合作是否有效,對幼兒的性格養成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師應與家長進行有效高質量的溝通,反映幼兒在園的性格發展、與同伴相處的具體情況,從不同角度尋找原因,分析原因,尋找解決策略。家庭中的重要成員也應對為幼兒的性格養成提供一定的支持,善于觀察孩子與同伴相處的情況,正確處理幼兒與同伴交往過程中發生的問題,讓幼兒正確認識自己的是非對錯,讓幼兒學習自我解決問題。家庭中也應營造良好溫馨的氛圍,對幼兒與同伴相處的方式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讓幼兒從中學習正確處理人際交往的方式,促進其良好性格的養成。
1.尊重幼兒個性化差異,因材施教。
每個幼兒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教師在介入處理幼兒與同伴相處時,要了解事情的始末,分析其雙方幼兒的心理,了解幼兒的性格特點,根據幼兒不同的個性對其進行介入和干預,對于性格較為內向的幼兒,多鼓勵幼兒與同伴、老師交流,在日常生活多創造機會給予表現的機會,對其進行適當的表揚肯定和贊許;對于性格較為急躁的幼兒,應先冷處理,待其冷靜后再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采用換位思考的角度對起進行分析說明,讓幼兒明白自身的問題,在今后與同伴的交往中應如何相處才是適宜的。
2.強化規則意識,豐富游戲材料,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
在共享游戲中,往往是混齡式的開展游戲活動,教師在游戲開始前應說明游戲的具體規則,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在游戲開展的過程中發現不適宜的同伴交往行為應給予適當的干預和介入,讓幼兒懂得規則的重要性。同時教師應豐富游戲材料,對游戲過程中幼兒的行為進行指導,讓幼兒能在游戲過程中提升社會性交往水平,可通過大帶小的方式、榜樣示范的方式、潛移默化的方式促進幼兒同伴交往水平的提高。
總之,幼兒與同伴交往的質量對其往后的人生起到深遠的影響作用,幼兒在共享游戲區中的游戲行為能促進其同伴交往的發生、發展,提高了幼兒多樣的人際交往技能,培養了幼兒與同伴交往的能力,能夠更好地促進幼兒個性的形成,幫助幼兒更快樂的成長,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