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木提敏·阿卜杜克熱木
(新疆喀什疏勒縣實驗學校高中部,新疆 疏勒 844200)
最近幾年,“閱讀”這個詞一直活躍于語文學術界與教學界,乃至于社會各界,眾多學者關注著“讀”的價值意義,嘗試著將“讀”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具體的有機結合,并將學術成果普及到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前沿陣地。在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下也逐步回歸文本,指導學生進入文本之中,在“品讀”的過程中進行細膩、深入、真切的感知、闡釋與分析,以優化語文閱讀教學,提升教學效益,力求達到有效教學,并在此基礎上追求建構高效教學。
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白見”,現今,許多語文教育專家都在提倡語文課堂要“讀”,但是我們現在的教學課堂中“讀”所占的比重依然不大。有些教師認為語文課上內容太多要趕進度,從而忽略了讀,不讓學生品讀欣賞了。這樣不僅使失去了語文原有的味道,而且不利于學生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品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語文教學中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品讀”,使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能整體感受文本,理解文本和體悟情感。
所以,在今后的語文課堂中讀書聲要多一點,可以根據每一篇文章的形式、內容籌采取不同的讀方式來教學,如:教師范讀、學生分組讀、扮演角色讀、接龍讀、學生單獨讀、集體讀。學生閱讀動機的形成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老師閱讀的影響,老師讀得好,就會給學生樹立榜樣,這就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就會產生想要讀的欲望。但“讀”要適當品讀,不過分解讀。比如對古詩詞的品讀,教師與學生在細致研讀詩歌作品的過程中要注意適可而止,把握好分寸,在詩歌作品所既定的空間內進行研宄,不過分解讀,不為了追求品讀而盲目品讀,不為了追求個性化與多元化的解讀而曲解詩歌作品的原意。教師與學生使用“品讀”法進行古代詩歌的閱讀研宄時應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絕不可為了突出標新立異而嘩世取寵、夸大其詞,否則,不僅難以收獲到具體真切的、有實際價值的分析與解讀,也將錯失古代詩歌作品里蘊藏著的寶貴內涵與其它豐富可感的藝術魅力。
無論品讀哪一類文體,都應具備整體意識,從全局把握文本所要傳達的意思。而在中國古代詩歌這一文體中,尤其要注意保持詩歌作品的整體意境,防止將文本解讀得支離破碎,破壞原有的詩意與美感。如有一老師在教授《聲聲慢》一詞時,單獨將詞中所出現的意象拎出,如“酒”、“雁”、“黃花”、“梧桐”、“雨”等等,然后對每種意象進行解釋,并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說出帶有這些意象的詩句,最后再回到這首詞作歸納總結其思想情感。這樣的教學設計乍看之下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實則卻是將整首作品的詩意講散了,只看到了單個的意象,而沒有注意到“酒”是“淡酒”而非“濃酒”,“雁”是“舊雁”而非“新雁”,“雨”是“細雨”而非“大雨”,忽略了具體語言情境下被賦予了特定含義的意象,以及由多重意象營造組成的意境與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如此割裂了古代詩歌完整性的閱讀教學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曹操的《短歌行》,這首詩寫得慷慨激昂,將詩歌品讀幾遍便可以發現詩中多次出現的“憂”字,而這其實就是解開這首詩歌作品的關鍵。曹操在詩中多次寫到“憂”,但其中有多處詩句讀來卻并不讓人感到憂慮,反而是滿滿的歡樂、喜悅之情,此時再逐步結合對詩句的理解進行分析,便能清楚地發現整首詩歌有著非常明顯的情感矛盾,即憂與樂的變化交替,詩人在現實里渴望人才歸順以成全自己的宏圖偉業與想象人才已經到來的觥籌交錯的歡樂場景中轉變,由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全詩跌宕起伏的情調。學生若能用心發現、抓住并統一整合憂與樂的矛盾進行品讀,便能夠以此為切入點快速對詩歌進行賞析了。
“品讀”小說也是一樣,老師在教此類課文時可以先讓學生來分角色扮演朗讀,這樣朗讀的話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增加生動性、趣味性,教師在上《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時可以從人物對話為切入點進行全文講解,文章當中出現了很多的人物,如賈母、王夫人、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探春,每個角色都有屬于自己的話語,他們的對話都能體現出人物的特征,如文中寫道:寶玉便走近黛玉身邊坐下,又細細打量一番,因問:“妹妹可曾讀書?”黛玉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寶玉聽了,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罵道:“什么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嚇的眾人一擁爭去拾玉。……。在朗讀前教師可先分析文中人物性格,讓學生在朗讀時注意應該使用怎么樣的神態、語氣才能更好的表現,這樣學生在品讀時就會更容易了解人物個性特征。如:賈寶玉是個隨性、不拘小節之人;林黛玉是個小心謹慎,處處留心,深怕被人看不起了之人。
在“品讀”的過程中來學習語文,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品讀”課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的理解力水平,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任何場合都可以做到“臨危不亂”。假設在考試當中學生遇到一篇很陌生的文章,在這種長期培養學生通過讀培養理解力的情況下那么學生也不會慌張,可以很好的應對,學生多讀幾遍便可以很好的理解這篇陌生文章的主旨大意。再者,“讀”還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與人交流。
“品讀”有這么多的作用,是這么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大力提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