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 李珊
(仙桃職業學院,湖北 仙桃 433000)
教師這一職業從遠古部落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教育發展過程中,人們已經形成對教師的一系列看法。真正的教師到底是什么樣的?教師怎樣才能被稱之為“教師”?眾說紛紜。本文中,筆者擬從幾種比較常見的教師觀進行分析,進而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提出自己的教師觀。
教師這一職業在我國歷史上由來已久,從最初的原始部落長者到“以吏為師”,再到今天的教師,教師這一職業在慢慢的形成并成熟。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教師觀也在不斷的變化。
職業一般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從事的,以獲得物質報酬作為自己主要生活來源,并能滿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會分工中具有專門技能的工作。它是人類文明進步、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勞動人工的結果。教師,就是人們以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職業,通過這一方式來滿足自己的物質、精神需求。“安貧”就是安于貧困,“樂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為人生的理想、信念、準則。以教書育人作為職業的人,怎么樣才能“安貧樂道”?為什么要“安貧樂道”?如果“安貧樂道”那需要多么高尚的道德操守!在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中,我們能做到讓每個人到“安貧樂道”嗎?顯然,教師只有滿足了自己的生活需求,才能“樂道”。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很多人用這樣一句詩來描述教師,認為教師就應該像春蠶,像蠟燭一樣去犧牲自己,把自己奉獻給別人。毫無疑問,這種比喻是不恰當的。教師,不可能一味的奉獻,甚至是自殺式的奉獻。教師的工作需要成長,需要愛與關懷。這種成長是專業素質的成長,這種愛與關懷是教師健康情緒情感的需求。教師的個體不是教育機構中的一個零部件,在消極被動地等待磨損,直至死亡。做為社會個體的人,教師有著自己的各種理想與需求。從入職起,教師就注定要不斷的成長,需要心理的關愛。教師只要在工作中將人類知識的精華代代相傳,像其他職業一樣為社會奉獻著,同樣也需要得到回報。
教師是心靈塑造的最佳工程師,還有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樣看來,教師是多么偉大。然而今天我們的學校都在做些什么?教師到底是在塑造靈魂,還是在摧毀人的靈魂?人是在社會中成長,學校教育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教師的崗位就那么的平凡,為什么要給他升華到這樣一個高度?面臨青少年那么多的“不合理”行為,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教育出了問題,然后就把責任推給他們的“工程師”。可是教師真的應該承擔這些嗎?夸美紐斯說,教師是“太陽低下最光輝的職業”,這是站在一個很高的角度來評價教師。既然對教師的定位這么高,那么教師承擔的責任也就很大,所以人們對教師的期望也很高。因此在人們的眼中,教師就應該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圣人”,但是他們也忘記了教師只是和他們一樣,僅僅是一個人。
在教育的百花園中,百花吐艷離不開園丁愛的奉獻。園丁辛勤勞作,為培育出美麗的花朵。裴斯泰洛認為即使是一粒極小的種子,其內部也蘊藏著樹的全部屬性,它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長為一顆大樹,而人的成長也同樹一樣,所以,正確的教育應如同園丁的藝術,教師并不能夠傳授給兒童任何能力,只是為兒童看守著,使他們遵循自然的法則,自由的生長。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有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生理需要,第二層次是安全的需要,第三層次是歸屬與愛的需要,第四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高一層次需要的實現必須以較低一層次需要的滿足為基礎。教師作為社會個體的人也是這樣。當教師成為一名理想中的“教師”的時候,也就是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滿足,他們以教書育人為樂,忠于自己的本性。
教師,無論他的工作對社會的貢獻有多大,終究他是一個人,有著自然和社會的需要。我們不能奢求他有著“圣人”的情操,在社會中他首先屬于自己的家庭,需要對家庭負有責任,我們不能強求教師把全部都獻給教育。同樣也要對教師的工作給予理解,解決教師的生活困難,避免超負荷的工作,尊重教師的個體存在。
教師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新手教師到專家型教師,他們也要不斷的學習。他們不像蠟燭那樣,從開始發光起,就注定了犧牲自己的結局。教學相長,教師的專業成長也不是教師個體的行為,成長需要良好的環境。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教師的身心健康,從根本上扼殺了教師成長的可能性。
教師作為社會文化的傳遞著,機械的傳授知識是不可能的,在他的工作中總會有情感的因素在起作用。若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考慮,則不能忽視教師的情感。當一個情感健康的人在行為上顯得無私時,起根源往往由于他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滿足,從而表現出感情豐富。我們在要求教師忘我的奉獻的同時,卻又不能滿足教師的基本需要,這樣只能是事倍功半。滿足教師的基本需要,給予愛與尊重,才能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味的忽視教師的情感,對學校的教育發展是有害的。
社會的進步是各種職業共同努力的結果,社會文化的傳承也是全社會責任,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能發揮部分作用。而把學生塑造成一個社會人,也不是教師所能全權把握的。當我們教師視為“靈魂工程師”的時候,那么作為家長的作用又在哪里?學生無時無刻不受家長的影響,社會環境也在隨時改變學生,教師只是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去促進學生的成長,他未必要把學生塑造成為什么。人類社會為人類的未來負有全部的責任,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責任,教師只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自己的工作。
教師,只是一份職業,我們在把他神圣化的同時也給了這份職業很大的壓力。每一份職業都一樣,都需要同樣的回報與尊重,平等的看待他們。把“教師”還給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者,他們有著自己的職業道德,讓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自由的工作,讓他們的工作更輕松一點,讓他們成為自己工作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