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娟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所謂大學生理想人格,是國家和社會根據時代發展的客觀需求,寄予當下青年學生的一種期望和要求,可以表述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中國傳統的經典文化中有豐富的可借鑒的塑造理想人格的路徑及方法,因此,要實現大學生的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必要到優秀傳統文化中去找尋答案。
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是青年大學生塑造理想人格的基礎。
《大學·說經篇》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換言之,是希望我們的青年學生,不僅有具有優秀的品質,還有具有推陳出新去惡從善的能力,直到抵達完滿人格。所以說,人才是學識和品德的完美結合。因此青年大學生既不能成為空有學識沒有良好道德品質的繡花枕頭,也不能成為只有德行沒有學識的人,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才。
學習中國優秀的經典傳統文化,讓青年學生在豐富個人知識的同時,幫助其形成美好的修為,有助于其樹立人正確的人才觀,從而激發起青春活力,增強社會使命感,愿意在求學階段,竭盡所能,不斷進去,有所創新,樹立高遠理想,塑造高尚人格,實現價值引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書寫華麗篇章。
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牢固的理想信念為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提供穩健的機體內部環境的準備。
《大學·修身》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也就是個人美好的德行來源于自身心態的端正。大學階段是人生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的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建立,波動性較大,加之缺少社會閱歷,所以很容易受社會、媒體負面現象的影響。產生虛榮心、好奇心、效仿心,攀比心等一些不良心理現象,使之在理想信念上產生波動,甚至偏離正確的軌道。為此,青年大學生要有自我心理疏導的能力,樹立牢固的理想信念,抵抗的住外界負面現象的影響。
首先,要注重道德品質的修養。子曰:“剛,毅,木,訥,近仁”,換言之,如果一個人意志剛強,性格堅毅,秉性誠實本分,“訥于言而敏于行”,那么他就可以稱之為仁德之人了。當下的青年大學生,也應該具備這樣的品質。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貧窮的同學,要正確面對自己,要樹立剛強、堅毅的性格品質,不對苦難低頭;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同學,也不能視錢如糞土,任意揮霍,要培養質樸、節儉優良品質。真正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
其次,要研讀系列的經典傳統文化,塑造理想人格。通過學習傳統優秀經典文化加深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民族自豪感。進而,鼓勵青年學生腳踏實地、努力拼搏,向理想人格邁進,為將來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自主學習能力是大學生應該具備的一項能力。高校是一個學術資源豐富,相對學術自由的環境,學校師生都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環境進行學習,青年學生們可以根據自我的需求不斷吸取知識,豐富自我,為個人理想人格的塑造提供文化知識儲備。但青年大學生,尤其是剛剛入學的大一新生,從相對緊張的學習狀態中釋放了出來,沒有老師督促,沒有了競爭了壓力。大學老師的授課方式也相對輕松靈活,作業也比較開放靈活。這種反差模式,使得有些學生思想松懈,開始放松對個人的要求,表現出遲到、曠課、沉迷網絡等現象。對此,經典倫理文化中也有頗多的關于教育和學習的論述,如:“學而時習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這些論述不僅在當時對學子們有警示作用,也對當下青年學生同樣帶來許多有益的啟示。
其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加強自我學習的主動性。孔子就非常的贊賞顏回,因為顏回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但他仍“不改其樂”。他這種不畏困難,專心求學,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值得我們當下大學生學習。我們青年學子們也應該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因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擾亂追尋真理的腳步。
其二,學會合作與探究。俗語道“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思想的碰撞會迸射出強烈的光芒。大學階段高校要培養是具有健全人格,擔當意識,創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在大學階段青年學生們一定要多多探討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發現真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有在學習和生活善于虛心請教,敢于質疑和追問,才能在交流中獲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