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星
(信陽師范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法治建設工作的持續深化改革意味著我國法制建設工作進入迅速發展的新階段。在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為社會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為了能讓社會更加全面協調的發展,必然要在高校教育中大力加強法制教育,其中,最利于與之結合的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夠讓大學生更加了解法治社會內涵和法律知識,能夠幫助其走上社會后知法守法懂法,做遵紀守法公民,推動法治社會的不斷發展。現階段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的方式是目前探究的熱點,本文將以此為主題,提出相關建議。
當前人們對于法制教育的認知存在一定誤區,認為法制教育是一門必須要單獨進行的學科,具有該種想法的人其實并未真正理解法制教育的內涵,而正是由于大多數人對于法制教育內涵及意義的認知錯誤,才導致了現如今法制教育停滯不前的局面。所謂法制教育,主要是針對我國公民進行正常的普法教育,是一種帶有明確教育目的和計劃的教育工作,通過該項工作能夠讓我國公民對于國家依法治國理念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將法制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中,能夠從根源減少社會法盲,從根本上杜絕不知法而犯法的現象。通過法制教育能夠更好的約束人們的行為,讓公民緊跟國家腳步堅持依法治國,讓社會能夠在一片祥和氣氛中穩定發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能夠幫助具有更高文化素養的大學生更好的認識社會,讓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工作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利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社會中得到良好的發展,成為社會模范榜樣,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法治理念的高素質全能型人才。
我國教育事業在改革發展中逐步邁上新臺階,高校法制教育也應當不斷開拓創新,不能以傳統的方法進行法制教育的教學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有關法制教育內容時,需要根據現代社會實際發展情況進行選擇性的融入,讓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法制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能夠幫助大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對學生未來生活、工作等有重大意義。
1.教育目標一致。法制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一致,同是幫助國家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通過結合能夠達到相互輔助、協同發展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當代大學生基本素質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個人道德品質、價值觀念及綜合素質的培養,致力于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型的高素質人才,有助力于社會未來的健康發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讓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既能夠讓學生增強法律意識,又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約束;既能利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又能確保社會的和諧發展,踐行依法治國理念,可謂是一舉兩得,兩全其美的融合式教育。
2.教育內容一致。法制教育能夠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法律認知度,增強個人法律意識,能夠讓當代大學生在生活及工作中承擔責任,利用法律維護正義,用自身的力量為法治社會做出貢獻。思想政治教育則是樹立學生良好的品德,以正確的價值觀念解決生活及工作中所遇到的難題。法制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雖然在表面上看似不一致,但實則內容都是以人為本,培養人的意識及意志能力,讓學生能夠擁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兩者之間的協同教育必須要與時俱進,采用精細化教育才能讓法制教育更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主要涉及法律知識,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將法律知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最為合適的方式。
3.教育方法可相互補充。法制教育內容十分嚴肅,主要以剛性教育為主,在教育中對大學生的行為起到強制約束的作用,規定了社會中的能與不能,強調了對違法者處罰。思想政治教育則是重視品質道德的養成,讓學生通過自身道德修養約束自身行為,主要實行的為柔性教育,強調學生思想意識的養成,依靠自我精神去辨別世間萬物的對錯,所依靠的是道德輿論的力量。但隨著如今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各種文化在互聯網上的流通,大眾對道德的評價標準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也無法對道德標準進行統一話劃分,更無法控制多元文化的廣泛流通。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法制教育,以剛柔并濟的方式,用法律來約束當代大學生的行為,培養其正確的道德法制觀念。
法制教育能夠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同時也能解決法制教育中的難題,在法治教育中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我國的法律法規,約束自身的行為,還能夠讓教師從法制教育視角出發更好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兩學科之間的融合研究,更好地實現高校培養綜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標。
這對于思政教師的法律教學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只有思政教師熟悉法律知識,才能在教育中更好地進行普法教育,肩負起法治教育的重要教學責任。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必須要合理化,才能確保法制教育不會反客為主。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政教師要注意教學方式及教學目標,讓兩者的結合能夠真正的實現相互輔助、協調發展,從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法制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避免走“重普法形式、輕普法效果,重普法知識宣傳、輕法治觀念培養”的老路,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革。從形式上看,中國人民大學的“一體兩翼”教學法、中央財經大學的“問題鏈”教學法、復旦大學的“對分課堂”教學法等,都是有益的嘗試,值得學習借鑒。從內容上看,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用講授式教學法來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解讀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等;用小組討論或辯論賽的方法來教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治要求、分析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深層邏輯關系;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的方法來研習新時代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法治過程等,真正實現因“才”(學生)施教與因“材”(教材)施教相結合。從手段上看,要善于運用網絡信息技術、融媒體等現代科學技術和大數據來創新教學方法,在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網課的基礎上有序地試點“智慧課堂”,使圖文并茂、聲色俱佳的課堂資源實現內外共享,變封閉教學為開放式教學;加強師生之間雙向互動交流,在教師主導的同時突出學生主體;改革考試方式,強調過程優于結果;變教學范式由知識灌輸為素質提升,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青年學生真心喜愛,能夠終生受益的課程。
在高校思政教育課程中融入法制教育可通過課堂實踐提升兩者之間的融合程度,讓思政教育課堂更加高效。實踐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切實體會法制教育的優勢,對法律知識加深理解。同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性教育,鼓勵大學生多多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總結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之間關系。在教育模式上的創新,開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新模式,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引入案例教學的模式,讓大學生能夠在案例中感受法治觀念,厘清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以德促法、德法融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引入思辨教學的模式,教師需引導并鼓勵學生開展討論,讓學生能夠在討論中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緊緊抓住“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幫助當代大學生認清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注重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幫助當代大學生厘清法治中國的發展歷程,以史鑒今,深入思考法治發展隨時代的發展變化;在《形勢與政策》課中,注重視野的拓展與理念的闡釋,講授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和新制定的各種法規,現實當代大學生對大政方針全方位的理解,并全面提高對新形勢、新政策的認知和解讀能力。
作為思政教師不僅要在學習中要作為學生的老師,還需要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通過思政與法制的融合教育,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政治立場堅定,具有法律意識的綜合型人才,讓學生更好的報效祖國,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