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英
(河北省威縣教育局教研室,河北 威縣 054700)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逐漸成為教育中的主旋律,不僅是要讓學生在課本中掌握基本的知識,還要從知識中增強自身綜合素質,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有著重要意義。學生在學習課堂基本知識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方法入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逐漸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師要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任何教育形式都離不開課堂教育氛圍的營造,離不開教師作為領路人在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的重要作用,小學生作為一類認知體系構建不完整的群體,而教師無論是在知識豐富程度還是在人生閱歷等方面都占據優勢,教師需要積極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自己在這些方面的優勢,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營造課堂必要的教學氛圍對于學生是否很好的吸收教學知識而言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作為一種高尚的職業,需要教師傾注更多的心血去照顧、關懷每一個學生,讓學生能夠切實的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除此以外,教師還需要在營造課堂教學氛圍時循序漸進、循循善誘讓學生充分吸收語文知識,夯實語文基礎知識,不能僅僅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而忽視對教學質量的建設。
語言是中國文化的一種沉淀,是中國文化的傳承和中國文化的結晶。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學生才能廣泛積累語言知識。人的發展過程少不了別人的鼓勵,別人的鼓勵就是對我們的肯定,因此小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也是非常需要鼓勵的,教師在恰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鼓勵表揚會增加他們學習的熱情,這樣會牢固他們學習語文的信心,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鼓勵學生的時候,要注意用一些學生喜歡聽的語句,比如“你真棒”、“你是同學們的表率”之類的語句。教師要注意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到課堂氛圍,對學生們要一視同仁,鼓勵那些發言的學生,特別是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質量,只有小學生不斷增強自己的閱讀質量,才會在閱讀之中不斷增強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可以從字、詞等不同的角度向小學生講解閱讀的技巧,提升小學生對閱讀文章的分析能力,為小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語文閱讀的審美素養,讓學生能夠挑選優美的文章來閱讀,從而升華自己。
例如:在進行《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的一開始可以向小學生提問“你眼中的地震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之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之中與小學生分享一些地震的圖片,幫助小學生進一步了解地震的可怕,會加深小學生對閱讀文章的理解,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質量。同時在這篇課文的閱讀中,小學生還會增強對父愛的理解,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在語文的教學過程當中開展一些語文之外的活動,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更有利于學生們綜合能力的提高。倘若教師僅僅只是注重課本之內的東西可能會脫離生活,那么教師就應當將語文學習與生活融合到一起,在語文的教學過程當中適當的開展一些語文課外的學習活動,注重學生們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師可以在自己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設立一些課外閱讀課,讓學生們閱讀一些有用的書籍或者報刊,開闊學生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教室也可以設立朗讀比賽和演講比賽,這些都對學生們的提高和發展有著關鍵的作用,讓學生們在語文學習過程當中有著快速提高和發展,演講比賽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膽量,讓他們在講臺上展示自我,張揚個性,最重要的是也可以通過自己的一些錯誤來使自己得到更快的提高。
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不僅體現在課文的內容中,更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上。在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處處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不因他們的年齡而忽視他們需要被尊重的權利,并給以他們充分的信任,進而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人文性就是在一次次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中得到體現的。具體來說,在教學中,教師拋棄以往單調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組織各種豐富的語文學習活動,如互相討論、片段表演、佳作展示、客觀評價等等。教師要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開始一段內心的旅途,通過合作、探究等方式,在讀中悟,在議中悟,在研中悟,在動中悟。其次,教師要利用風趣的語言、高超的教學藝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采取分層教育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語文教學質量需要提升,關鍵在于真正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用。無論是對于整個文化體系建設,還是對于學生個體,都有其積極作用。而素質教學既是教育發展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同時它也是提高語文學習效用的方式,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實踐。作為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從思想上高度重視素質教育的實施,在教學中有效地滲透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