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芳
(江西省上饒市上饒縣第七小學,江西 上饒 334100)
數學作為小學階段一門基礎課程,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年齡小,要想讓學生對抽象、系統的數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關鍵在于提升學生的數感。數感是一種數學素養,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和運用數的態度和意識,對數的敏銳、精確的感知和領悟。作為數學教學,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數感培養。
所謂數感是指人在遇到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時,能有意識地與數學練習起來,并用數學方法、思想來解決問題一項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感是學生學好數學這門課程的關鍵,因為只有不斷提高小學生的數感,學生才會主動去學習數學,并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獲得好的發展。數感是伴隨著學生接觸數學知識的增多而不斷提升。總的來說,小學生數感可分為三個階段,即一、二年級學生為一個階段,三、四、五年級學生為一個階段,六年級學生為一個階段。一、二年級的數學知識都是基礎運算知識,處于這一階段的小學生的數感比較弱,也是培養學生數感的最佳階段。三、四、五年級的數學知識有了一定升華,知識內容比較系統,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在經過系統的知識學習后,學生的數感也將得到提升、六年級的數學較比三、四、五年級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學生的知識視野也得到了擴展,在這一階段,學生的數感也將進一步提升。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了數感培養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將數感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在這種要求下,數學教學要革新教學方法,圍繞學生來開展教學。
教師與學生作為教學的兩大主體,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在這種課堂結構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利于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學生才愿意主動去學習,積極與教師互動。因此,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師就必須肯定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將課堂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1]。如,在“認識圖形”這一課中,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拿出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常見的物體,然后讓學生開動大腦,想一想這些圖形分別有哪些特征?先讓學生去思考,可以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促使學生主動去學習,讓學生對這些圖形產生直觀的認識,進而形成良好的數形思維。
數學知識應用性非常強,單純地依靠課堂上的理論教習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實踐操作,因為只有讓學生動手,才能讓學生發現數學價值,了解數學特征,掌握數學規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特點,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發展數感[2]。如,在“11~20各數的認識”這一課中,教師可以拿出一些火柴,教師隨機說出11~20其中的數字,讓學生用火柴擺出相應的數字。為了突出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采取比賽的方式,看誰擺的又快又準。讓學生用火柴擺相應的數字,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字的理解。
數學這門課程與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小學數學,小學數學知識大多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當創設生活化情境,將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掛鉤,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妙用[3]。如,在學習“加減法知識”時,教師可以創設生活購物情境,讓學生扮演買家和賣家,教師隨機設計購物任務,讓學生在購物的過程中應用數學知識。創設這種購物情境,可以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提升學生的數感。
學習并不是單純地對教師所教習的知識被動接受,而是學生在自身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的主動的構建過程。因此,要想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護肝,教師在課堂上就必須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發散學生的思維,加深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4]。如,在“找規律”這一課中,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提出相關問題,以問題為載體與學生展開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循序漸進的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提升數感。
在小學生的數感培養過程中,教師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教學能力不足,職業素質不高,就無法有效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因此,強化教師的培訓尤為重要。首先,強化教學能力的培訓,鼓勵并倡導教師深入學術研究,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進而更好的服務教學;其次,強化教師職業素質教育,使得教師認識到自身的職責所在。作為教師,更要主動去學習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了解小學生數感特征,進而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
綜上,數感是小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提升學生的數感,才能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數感是伴隨著年級的增加而不斷提升,作為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教學內容來引導學生學習,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讓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獲得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