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娟
(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菅等學區,河北 邢臺 054300)
當前,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書面化和形式化的現象,小學生的寫作脫離生活實際,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在教學中需要轉變策略,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并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融入生活實際,開展生活化教學,這樣能夠讓小學生的作文富有真情實感。
通過觀察來收集寫作素材是作文寫作中常用的寫作方法。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為作文教學奠定基礎。就“我們的公園”這篇習作為例,讓小學生真正走入公園,去仔細觀察公園的設施、建筑、景物、人群等,將觀察到的內容銘記于心,作文時候就有了素材。再比如,留心季節變化與花草樹木的不同,就可以寫出一年四季風景各異的作文;觀察父母的生活與工作,就可以使寫出的家庭作文生動感人。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學習多看、多思,使小學生善于積累寫作素材,這樣也會提升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能夠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
實踐出真知,小學生也必須通過體驗生活來產生情感提升思想。比如,我們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到大街上去幫助環衛工人們清理街道上的垃圾,小學生親身參與街道垃圾的清除,通過自己的雙手讓街道衛生改善,小學生內心會油然而生出一種自豪感,同時也會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但自己會更加注重愛護環境,更會積極引導他人去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日常環境。在寫作中表達這種由掃除街道而產生的情感與思想,不僅描述出了小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過程,更表現出小學生對于愛護環境所產生的愿望與情感。使得文章更有思想,更有深度。因此,我們要引導小學生積極融入生活并且感受生活,在體驗與感悟中,產生小學生自己對于生活的看法與情感,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更有內涵。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并不是寫作技巧的簡單講授,要想讓小學生寫出有實質、有內涵的好文章來,還必須抓住小學生這個群體的特點,對小學生進行作文生活化的訓練,讓小學生寫出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作文,而不是單純的只為了寫作而寫作。
小學生的思想是比較單純的,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沒有大人那么深刻,寫不出很有深度的文章來。但只要他寫出來的文章是自己真實經歷和真切感受,將自己的真實情感通過比較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那么這就可以算是一篇好文章。作文如果偏離真實生活,就會讓人覺得空洞無物,缺乏真實感,根本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教師可以在寫作中教會小學生如何用準確而流暢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真實情感和親身經歷。
每個小學生也有各自的特點,在寫一篇記敘文時,有的小學生可能比較擅長心理活動的描寫,有的小學生則比較擅長人物外貌的描寫,還有的小學生比較擅長記敘事件的起因經過。老師就可以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讓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來進行寫作。真正優秀的教師是懂得怎樣把握住小學生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會知道如何鼓勵小學生利用自己的特長來進行學習。
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寫作教學接近尾聲的時候教師要適當建立評價體系,完善教學計劃,提高小學生寫作效率。在教授小學生寫作方法后,讓小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方法進行信息反饋,認為老師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之處,可以及時地向老師說明,從而讓教師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真正做到以小學生為主體,適應小學生的發展,以促進寫作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老師在寫作教學中,可以從不同的生活角度提出寫作題目,如你的愛好是什么?喜歡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喜歡什么樣的生活環境等。通過對此問題的提問來激發小學生對生活的想象。當然,老師不能光在教學上改進,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也要轉變教師觀念,首先自己要珍惜、熱愛生活,為小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讓小學生對自己認可。在小學寫作教學中,老師與小學生一定要互相配合,積極溝通、交流,善于發現問題并積極改正,這樣,老師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小學生也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在作文教學活動當中,要想實現生活化教學,就需要老師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感悟生活,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讓小學生在活動當中認真體驗,增加見聞,是實現作文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方法,通過活動,小學生能夠獲得新鮮的收獲,并有真切的體會與感受,這樣也會有真情實感要抒發。例如老師可以帶領小學生走上街頭,清除城市中亂貼亂涂的廣告,讓小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并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城市變得更加美好。小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清除了城市的“牛皮癬”,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小學生有切身的體會,寫起文章來自然水到渠成,不會無病呻吟。
作文內容應該是生活的反映,因此老師要從生活實際出發,構建起作文內容系列。豐富小學生的生活是提升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在教學活動當中,一定要解放小學生的時間和空間,讓小學生以生活為課堂,活化生活積累,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更有吸引力。
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活化探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希望各位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切實把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落到實處,讓小學生在學會寫作的同時,學會做人,學會生活。讓作文來源于生活,又反過來指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