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坤
(安陽縣廣播電視總臺,河南 安陽 455000)
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造就了全新的傳播生態和輿論環境。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媒體,一直處在傳播前沿的傳統媒體記者必須從思維方式、角色定位、作用功能等方面加以改變,才能在新媒體環境下得以生存并發展。那么記者應該做出哪些改變才能快速適應新媒體提出的新挑戰呢?
互聯網已經將世界連接成為地球村,新聞記者只有站在全球的高度,以開放的胸襟,接納和傳播新理念,才能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在2018年11月14日在鄭州召開的第五屆河南省互聯網大會上,到會的許多記者在會議開始之前就根據已知的大會信息及時寫好相應的文稿,并在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微信平臺等進行報道,方便大家預知會議的基本內容。之后在會議期間,直接通過手機以直播的形式第一時間對會議內容進行不定時的實時報道,進而能夠比傳統模式的媒體報道形式更快,更能滿足受眾的求新欲,也以此牢牢地將受眾鎖定在終端前,強化了受眾的忠誠度。
新時期,由于互動與分享思維的建設是當前互聯網思想的一種,新聞媒體記者就要具備此種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的發展與建設,不斷提升自身的新聞服務質量,從而能夠基于當前信息全球化的趨勢形成自身的工作特點以及工作風格,促進媒體行業中的新聞記者的工作與身份變革。
傳統媒體報道政治、經濟類硬新聞是其主要內容之一,其固有的話語方式,往往使讀者感到艱澀、難懂,從而使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記者要善于借助通俗生動的語言,使讀者聽得進、記得住。除了文風和語言的技巧外,記者還應能夠熟練并恰當地選擇使用表情包、漫畫等形式。諸如此類的網絡語言符號豐富多彩、層出不窮,臨時搜索來不及、東拼西湊不夠用,要靠學習積累、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創造性地用于傳播實踐。
傳統媒體一直以來獲取新聞線索都是通過領導下派、單位聯系或受眾提供等,不僅機械被動而且大大影響了時效性,長此以往,記者的思維也會固化死板,主觀能動性大大降低,導致工作效率的低下,傳播效果也必然落在新媒體的后面。而在融媒體平臺下,信息源、傳播媒介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大數據”為我們提供的數不盡的新聞線索,記者要做的是怎樣在海量的數據面前篩選出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進而展開深度報道。
未來,媒體將提供“大數據模式”的新聞內容供受眾選擇,而其前提是記者采寫的多媒體報道的累積、分類、再銷售。傳統媒體記者可借助這一優勢,充分利用數據驅動新聞作為信息整合工具,來實現媒體競爭的突圍。
融媒體時代下,我們的記者已不單單是某一種媒介的記者,而是要面對多種傳播的方式和媒介,以前大家是一對一的各自為攻,現在是一對多的融合變通。這就需要記者要具備能從容應對多種媒體的綜合能力,其核心能力是什么?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史蒂芬·奎恩博士提出的“全能記者”最為接近。按照奎恩的定義,融媒體記者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能夠用手機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其次,能夠在一天內為網站寫稿,提供視頻和博客新聞,為報紙寫稿;最后,能夠為報紙寫深度報道,為電臺、電視臺做紀錄片?!白罾硐氲臓顟B就是,傳媒集團能擁有所有這三個層次的記者?!?/p>
新媒體、融媒體對記者提出了諸多新要求,唯有改變方能生存發展,但我們必須仍要堅守初心,不要舍本逐末,偏離本位。有些標準是永遠不變的,是值得所有記者永遠堅守和奉行的。那就是報道事實、追求真相、傳播美好、揭露丑惡永遠是任何時代所有記者的努力和堅守,也是新聞記者的價值與內涵所在。
新聞記者在進行信息報道與傳遞的過程中,要注意在法律與道德意識的規范下進行信息的傳播。禁止利用自身職權的特點獲得非法利益,并為了提升自身所報道新聞的點擊量以及自身的名譽進行惡意炒作,還要防止通過不正當手段非法進行新聞材料的獲取。公正自律,堅持記者的道德底線,正確履行職責;關注民生關注弱勢群體,尊重公民的隱私權,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公民意識,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這些道德品質和職業規范是永遠不變的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說過:“媒體永遠在變,也許過了些年,網絡媒體就成了傳統媒體,最重要的是什么要不變。能提供最好內容的是永遠的贏家,問題是,你不能提供最好的內容,結果把自己沒成為贏家的原因歸結為新媒體打壓你?!眱热莓吘故鞘鼙娬嬲M的東西,所以“內容為王”永遠不會過時;另外,正是因為社會化媒體和自媒體時代,內容極大豐富又良莠不齊,使得優質內容的生產、推薦、分享變得更加重要。
目前,記者的職業面臨挑戰,門檻好像變低了,人人都能當記者。但另一方面,門檻也在提升,做記者更難了,專業的操守、專業的分析、快速的反應、深度觀察的能力、對事件整合的平衡力等等這些專業記者一貫的職業素養永遠珍貴和管用,初心不改,為受眾提供優質內容和深入分析才是職業記者所應矢志追求的。
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全面發展,新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被賦予更高的責任和使命,在尋求改變快速適應新環境抓住受眾眼球的同時,新聞記者仍要堅守底線、不忘初心,牢記職業道德規范,使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工作越做越好,為社會的和諧穩定作出新聞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