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
(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廣東 廣州 510640)
美麗中國與美好生活在十九大報告中得到了非常突出的強調。落實到職業教育事業上,倡導美、引導美,塑造美麗國民、美麗社會、美麗中國,也是一項需要充分重視、細致落實的宏偉事業[1]。本校通過《廣繡的針法工藝》的教育,提升感性能力、感性素質和感性智慧,為學生未來的成功鋪路,為創造美麗中國夯實高素質國民基礎。
廣繡咬針類技法“木棉春早”課程選自第八章《廣繡的針法工藝》中第五小節咬針類技法,是本課程的核心技能課,介紹轉紋續針、順咬針、反咬針、滲針四種針法技藝。四種針法間,轉紋續針與其他三種針法沒有直接關聯,后三種針法同屬咬針類技法,存在遞進關系。前咬與后咬只存在在繡制圖案時出針位置不同的區別。內容單調抽象,但對廣繡繡制具有輻射作用。
依據“嶺南民間傳統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技能要求和《廣繡技藝》教學大綱,參考《傳統廣繡針法工藝全集》,在“以學生為主體——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以“木棉花的繡制”為任務,學習咬針類技能,體現工學結合的職教理念,讓學生在完成工作過程中,既學會傳統文化知識,又習得新技能。在校內進行產品策劃,在真實情境中體驗反思學習,促進技能與創新能力的遷移,體驗學習成就感[2]。
本課題的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為能理解為何木棉花是廣繡的藝術典型;能掌握傳統咬針類技法;能掌握木棉花主題的創新 。技能目標為能掌握傳承和創新發揚民族文化的能力。情感目標為養成學生喜愛廣繡、理解嶺南傳統文化、對本土文化與當代生活的熱愛、提高民族藝術審美素養、加深民族自豪感。
基于教學分析,本次課以“木棉花的繡制”為任務,學習傳統咬針類技法。教學過程中依托藍墨云班課平臺、網頁、視頻、圖片、動畫、PPT,微課等資源,實現線上線下虛實結合,選用項目導向教學法,體現“做中學,做中教”的工學結合職教理念,明確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意義,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藝術創造力[3]。
1.任務引領:以企業真實工作任務“木棉花的繡制”為引領,讓學生在學會流程和規范操作手法的基礎上完成繡制任務。
2.虛實結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虛擬動畫、微課、實操、游戲等學會繡制技能。
3.實驗演示:由于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有差異,教師需進行示范演示教學。
1.運用發現法教學策略:課前,課中,課后都為學生提供了網頁、視頻、圖片、動畫、PPT等生動有趣的學習資料,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習重點與難點、
2.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策略:通過討論、欣賞、比較、對話、游戲、實踐等互動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熱愛傳統文化,理解某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后所隱藏的文化內涵。
(1)教學環節一:《課前預習熱熱身》。通過藍墨云班課APP觀看、發言討論新課內容。將預習內容《木棉春早》 、《滲針技法》 等掛上藍墨云班課。
(2)教學環節二:《一花一葉一世界》。看網絡新聞:《廣繡大師陸柳卿,廣繡非遺傳承人之一》,欣賞朗讀描寫木棉花的古典詩詞、現代詩。運用審美欣賞理論,采用發現探究式教學模式。
(3)教學環節三:《以針為筆繡春色》。觀看陸柳卿大師代表作,研究針法運用情況,觀看針法動畫,學習針法,聽教師講授針法使用要領。以案例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重點,借助信息化手段化解難點。
(4)教學環節四:《以針為筆繡春色》。臨摹《木棉紅》,體會掌握咬針類技法,突破難點滲針技法的運用,實現如何傳承。
(5)教學環節五:《柳暗花明又一春》。點評討論實現對知識技能點的深層理解,游戲教學模式輕松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6)教學環節六:《課后提升很輕松》。通過鞏固技能學習,拓展學生的能力并得到進一步提升。
3.小組合作探究策略:以小組為單位在項目練習與創新過程中完成技能點的掌握、項目階段性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挖掘個體學習潛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在互補中促進共同提高。
1.小組合作:整個教學過程,學生 2人/組,通過教師引領和小組討論、研究等學習活動,完成木棉花的繡制、操作手法的糾錯、錯誤的處理方案、創新技能拓展等內容[4]。
2.自主探究:課前,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觀看“滲針技法”、“木棉春早”、“咬針動畫”、“藍墨云班課”等資源的學習完成技能理論知識、與操作手法等內容的學習。
3.實戰操作:課中,學生在“木棉花繡制”的任務引領下,通過完成任務,學會咬針類針法的操作。課后,在參加文創比賽的任務引領下,實現創新。
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目標,為藝術事業與藝術教育事業提出高要求:十九大報告提出,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這是我們作為職業院校的藝術教育教師們需要承擔起來的重擔[5]。
本次教學以“木棉花的繡制”為紐帶,把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教師根據項目要求,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完成了課程體系的解構和行動體系的重構,借助表現力強大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從一朵木棉花由文學到藝術,再到社會,多維度地感悟到傳統文化、技藝精神的傳承、領悟創新,信息量巨大。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是取得良好效果、有效完成教學目標的好幫手。學生們能如期完成木棉花繡制,表明教學效果良好,實現了教學目標。受到教學環境的限制,學生難以在課堂中了解眾多實物產品,教師可利用社會資源,帶學生進入相關企業觀摩。
教學內容設計與教學手段的運用都把握體現了既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沒忘記緊跟時代脈搏。在談古論今中把一堂內容簡單枯燥、相對孤立的技能課用《一花一葉一世界》、《以針為筆繡春色》、《柳暗花明又一春》三個章節上出了文化韻味,用輕松的游戲,對話教學模式詮釋了傳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發現教學模式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與歷史維度。
本次教學的特色與創新是借助強大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對教學重點及難點內容設計出“探究”——“討論”——“ 啟發”——“實踐”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以點帶面地嘗試探尋并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傳承意義、如何傳承,如何創新等三個層層遞進關系的教學問題的路徑與方法,現實意義深重[6]。生動有趣的針法FLASH動畫、“發現新組合”游戲的信息化教學方式是取得良好效果和有效完成教學目標的好幫手.自評、組評、教師評、專家在線評等多維度評析方式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技能難點,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美麗中國的建設,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辛勤付出,由此我此次以美麗中國為視角,對廣繡咬針類技法“木棉春早”的教學提出自己的教學理念,并進行創新,期望能夠重視新媒體手段的應用,多種方式構建學生藝術教育體系,切實加強大學生藝術素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