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婷玉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國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教育體系也在逐漸地完善和健全。從最初始時培育專業化的高等人才,慢慢地發展為語言文字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定位逐漸向社會的實際應用靠近。但是,為了要適應人們精神文明的建設需要,漢語言文學教育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任。
我國在過去實現改革開放,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戰略目標【2】,我國的經濟水平、科技、綜合國力實現了巨大的飛躍和提升,但是我國的文化實際發展水平并不符合經濟發展水平,人們越發意識到一個國家的社會文明水平對于國家的未來發展有多么的重要。文化不僅對個人的精神層面的凈化和升華有重要作用,還對整個社會起著文化凝聚、經濟驅動的核心作用,此前,諸多國家大都重視經濟的發展,卻忽視了文化的建設,因而許多社會問題的發生是一個必然。人們開始意識到社會問題的層出不窮,與之有關的文化發展問題就必須得到有效的解決,大家共同達到了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共識。中華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民族精神文化,被中國歷史文明賦予特殊的氣韻和豐富的內涵。例如,人文精神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這種思想使得自然和人類的共同發展,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鼓勵著中國人不屈不撓、堅韌不拔;注重品德和個人修養,追求完美人格等等,都富含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思想和道德觀念。
漢語言文學專業以語言、文字學習為主要學習目標,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語言文學功底和具有良好文學素養的高等人才,并且具有過硬的中文表達技巧和語言文字研究的專業能力,未來能夠在教育、出版、傳媒等機構從事相關的漢語言文字運用工作的高等應用型人才。漢語言專業教育的目的是對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進行傳承,并讓人們可以更好地在實際工作中運用語言文字,宣傳好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該專業重視對人才基礎語言文化知識的培養,還要求具有熟練的語言文字應用技能,這些要求都是對該專業人才培養中提出的非常實質性的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漢語言專業相關的人才正逐漸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然而許多高等院校只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對專業課程進行了大幅度的改動,尤其是減少基礎課程的授課次數,增加應用技能的專業課程。這樣的調整顯然是不合理的,這樣設置大大地壓縮了學生的語言文學基礎課程,這樣的短期效應并不能適應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反而這樣的調整會讓學生無法積淀深厚的文學知識,因此就會缺乏良好的人文素質,不能具備豐富的修養和文化內涵,從長遠角度來看,這樣的專業人才更容易被社會所淘汰。
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國人責無旁貸的重任,關于漢語言文學教育,就應該從專業教師的使命感教育來進行培養,專業教師的責任感和綜合素養對于該專業的教育是極為重要的。如果該專業教師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認識,對于該專業知識的傳授就顯得比較空洞。只是對學生進行文學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學生又如何形成文明傳承的責任意識?所以就要加強對專業教師的文化責任意識的教育,讓真正有責任意識和使命感的教師實現對學生使命文化責任的傳授和教育。
此前,大多數高等院校都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次數進行了壓縮【3】,而增加語言應用技能課程,例如增設辯論課、新聞主持、廣告設計等等應用課程。這樣的培養模式在長期實施下去,更多的是會培養出“四不像”的人才,缺乏深厚的漢語言文化的文學素養和語言文字的綜合能力,這樣的人才并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高校應該保證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加強對專業人才基文學知識的教育。教師的授課方式也是知識傳授的一項很重要的內容,要改革授課模式:教師和學生相互尊重,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采用多形式的教育模式來活躍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相關專業的教師還要在課外引導學生參與網絡平臺的相關學習,探索高校有趣的課程傳授方式。
漢語言文學專業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任,文化的傳承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責不旁貸的任務。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相關人才要秉承宣傳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重任,在學習期間學習好語言文學的基礎知識,積淀深厚的文學素養,同時還要注重應用技能的學習,真正地承擔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