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韻
(江西省上饒市上饒縣尊橋中心小學,江西 上饒 334115)
語文這門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特點,這一決定了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還必須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但是就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來看,教師尚未徹底擺脫傳統,課堂上以老師為主,強制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種教學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任何語言的學習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語言基礎上,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想人讓其學好語文,教師就必須有策略地幫助其積累語言,不斷豐富其知識庫,使其對語文產生濃厚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有著重要的作用。語言街壘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基礎,沒有語言積累作為基礎,學生的語文能力就無法得到提升。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年齡小,學習能力強,正是語言積累的最好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在語言積累過程中豐富情感,陶冶情操,進而獲得更好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語言積累的重要性,強調了語文教學必須注重語言的運用和積累。作為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有策略地引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積累知識,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
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這種教學很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語言積累過程中,一旦學生失去學習熱情,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幫助學生高效積累語言,教師就必須重視起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要學生學”向“學生要學”的轉變。如,在《秋天的雨》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雨”的詞語或句子。這種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去積累語言。
讀寫結合即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目前來看,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分開來的,以至于學生所學知識得不到鞏固和深化,而實現讀寫結合,可以加深知識記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如,在課文《泉水》這一課中,文章寫到:“泉水穿過靜靜的山谷,畫眉鳥在盡情的歌唱。”在學習完這一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摘抄下來,并細細品讀,了解這一句子的句式,然后讓學生嘗試著按照這一句式來練習寫作。通過這種讀寫結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生的語言積累中,只有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去學習,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進而實現高效教學。作為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來開展教學,提高教學的趣味性[1]。如,在《龜兔賽跑》這一課中,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借助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趣味性,符合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故事為載體來引導學生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主動去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語言。
多媒體融合了計算機技術,打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將多媒體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課堂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多媒體的優越性,善于利用多媒體來引導學生積累語言[2]。如,在《長城》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對課文進行補充和拓展,讓學生了解到更多與長城有關的信息,使得學生對長城有更全面的了解。
語言積累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課外閱讀指導。課外閱讀是學生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科學的課外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起,豐富學生的知識庫。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要想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讓學生課后進行語言積累。同時,教師要注重課外閱讀陳國的調查,確保學生課后有認真地去閱讀[3]。
小學生語言積累的主要途徑就是閱讀,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大多不具備閱讀技巧,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僅僅是將教材、課外讀物當作是識字的工具,看完就可以,沒有深入挖掘教材以及課外讀物的價值,無法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系統的知識。因此,在小學生語言積累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如選讀、再讀、精讀等,指導學生在閱讀的時候碰到自己喜歡的字句要仔細品位,吃透那些句子和詞語,要學會舉一反三,能夠熟練地應用那些詞語[4]。
綜上,新課程明確提出了語言積累的重要性。對于小學生而言,語言積累是其走向知識大門的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多閱讀、多寫,從而將教材上的知識轉化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不斷豐富其知識庫,為今后的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