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未英
(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鵝公嶺侗族苗族鄉學校,湖南 邵陽 422000)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注重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程內容,扎實理論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并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形成系統的科學素養,從而達到教學目的。要提升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范化和學科化,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對小學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小學科學的教學工作應注重教學設計的方式,提升學科優勢,規范學科教學,不斷提升該課程的實踐性及應用性,充分尊重小學生在科學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以學生的實際需求及特征進行課程的設計,以全新的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共同促進該課程的有效實施。在小學科學教學的設計中,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中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以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工作,豐富課程內容,提升實踐比例,在理論知識講授的基礎上注重能力的形成與培養,從而促進課程效果的有效落地。
以五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中“晝夜交替”一課為例,教師在進行本課程的教學設計時,可以從教學目標、重點、方法、工具、步驟、時間這些教學設計的要素出發,落實該課程的教學方案為:
1.教學目標:解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及原因分析;
2.教學重點:探究晝夜形成和變化的原因,及依據已知條件計算時間;
3.教學方法:理論教學+模擬實驗
4.教學工具:教材、多媒體設備、教學影片、實驗器材(地球儀、手電筒、地圖等);
5.教學步驟:有某地區白天和黑夜現象的產生和切換引入晝夜交替的課程概念,引導學生對晝夜現象的產生進行描述;引導學生觀看晝夜交替的短片,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通過模擬實驗了解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以此推算某地區時間;引發學生對晝夜交替現象和相關學說的思考和解釋。
6.教學成果: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使用地球儀、手電筒等實驗設備模擬晝夜交替現象;了解晝夜交替的產生是地球自轉的結果;依據晝夜交替現象及地球自轉情況推算某地的大致時間;了解歷史上提出相關概念的科學家及其最重要的學說。
科學是嚴謹的,是經過反復驗證的,科學知識和結論的形成是科學家經過無數實驗和猜想計算而不斷形成和證實的。小學科學課程的設計應建立在對理論知識的準確解讀上,教師應確保教學內容的嚴謹性和規范性,以嚴密的邏輯和完整的知識結構進行課程內容的填充,強調科學學科的絕對威嚴,以準確、嚴謹的計算和實驗確保教師所傳遞的教學知識是完整無誤的,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理論基礎。
以五年級上冊《光》這一單元中“眼光下的影子”一課為例,眾所周知,在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照射的方向而發生變化,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呈相反的狀態,教師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應當重視教學內容的規范化和學科化,不能單純的以經驗判定影子的長短和方向,以泛泛的模糊的概念進行授課,而是應當通過嚴謹的科學數據和實驗支撐教學內容和結論,從而確保課程內容的質量。如:一般情況下,我們知道當陽臺位置最高時,影子的長度最短,反之則最長,人們可以利用陽光下影子的變化來計算時間。但是這樣的結論是非常模糊的,缺乏規范化的,因此需要嚴謹、科學的知識解讀,利用日影觀測儀,測量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并通過數據的記錄形成圖表,通過對圖表的觀察,總結一天中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從而計算時間;并通過準確的科學理論印證,引導學生形成結論。
教師的教學方法選擇,可以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是以理論知識為主的灌輸式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出體地位,弱化了科學教學的實踐性,因而教學效果一般。在規范化、學科化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注重不斷提升對教學方法的改進,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極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并以此增強課程的應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以教學方法的提升促進教學效果的落地。
以三年級上冊《動物》中“尋訪小動物”一課為例,該課程的教學設計應注重生活實踐性,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在豐富的大自然環境中發現課本里所提到的小動物,觀察他們的生活環境和主要特征,加強學生的理解。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制作小昆蟲收集箱,繪制小昆蟲尋訪地圖和小昆蟲打卡表,依據尋訪地圖在戶外草地、花叢等區域尋訪小昆蟲,如發現小昆蟲打卡表中的某一類,可以在打卡表上進行勾畫,并將小昆蟲裝進收集箱進行觀察,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從而促進科學思維的形成。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范化和學科化,需要充分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創新思路,與時俱進,以先進的教學理念武裝頭腦,重視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平衡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比例,設計豐富的教學內涵,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