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程
(湖北省通山縣洪港中學,湖北 咸寧 437000)
本文從實際出發,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關于有效提問進行具體分析,希望能為相關工作者帶去一定借鑒意義。
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學生非常容易感到枯燥的課程,如果教師的教學方式無法正確的掌握,就會導致學生上課打瞌睡,開小差,影響課堂的效率。因此教師必須把握合適的提問時機,促進學生的思考。學生的思維狀態和注意力時刻的在發生變化,學生的興奮點稍縱即逝,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學會把握時機,捕捉學生的興奮點。對于問題的提問,也需要把握好。比如太過超前的提問,學生會覺得太難,無法作答,從而喪失思考的興趣。而太過滯后的提問,不僅沒有思想的空間,還失去了提問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提問之前必須進行精心的準備,尤其是對于某些重點和難點的地方,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適時提出問題,才能達到最終的效果。例如在人教版課程《故鄉》中,有一句話,“阿!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教師可以對這句話指出疑問,根據上文所學內容,無窮無盡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往常的朋友又是誰?其實這個答案需要聯系前后文的內容,也能夠讓學生更有興趣閱讀下去,所以教師提的問題最好不要太過于思考,但是又不能完全沒有懸念,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提一些適合學生的問題,才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
初中語文教學問題的設計必須合理化,講究方式方法,不能老師想到什么就問什么,必須進行合理的規劃,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情感的方向,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去設計問題,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去思考最終的答案,也能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例如初中生其實已經到了青春的懵懂期,也有了自身浪漫的小心思,對不同花的話語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在《愛蓮說》一文的學習中,直接開始閱讀不免太過枯燥,因此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軟件播放一些花,并和學生們探討這是什么花,每種花的話語是什么,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將課堂的氣氛打開。這時教師可以引入課堂的主題,蓮花的花語是什么呢?為什么周敦頤就偏偏獨愛蓮花呢?學生開始有興趣思考,在通過這個問題將學生引入文本內容,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使閱讀教學效率更高。
學生和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尤其在初中語文閱讀的板塊,閱讀能力和擁有的知識度都會影響到閱讀的最終效果。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針對性的提問。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仔細的觀察,對學習的態度,能力,掌握的知識程度進行綜合的考慮,在對學生提出問題時,進行差異化提問,合理的選擇問題的難易程度,這樣也不會造成太難的問題學生回答不上來,而太簡單的問題設計的過于簡單,學生沒有探究的欲望。例如針對一篇閱讀文章,學生理解能力較差的,對其進行提問時,就應該切合其自身的情況,選擇難度適中的問題進行提問,例如閱讀理解中主要人物的概括。而對于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就可以針對文章中蘊含的道理或者有什么深刻的含義進行提問,激發學生的思考。這種差異性的提問方式,會讓學生的積極性提高,閱讀興趣也會大大提升。
問題的提出要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到繁,注重梯度,逐層遞進,一層一層的將內容進入主題。這就要求教師要明確自身的目的性,設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首先教師應該面向所有的學生,將閱讀文章的問題進行分層,呈現階梯式,這樣無論針對哪一類學生,都會起到思考的作用。另外教師在課堂中需要以表揚式的引導方式,讓學生積極的參與。針對一些有發言熱情,但是思維能力還欠缺的學生,教師不能因為害怕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過度的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應該循循善誘,注意引導性回答。例如在學習到《范進中舉》時,其中心思想,當初的社會環境是怎樣?如此提問有些學生畢竟很難回答。因此,教師可以先問問,范進中舉之后,鄰居,屠戶等等人員的態度比較之前有何變化?這個問題從文章中不難看出,只要細讀都可以發現,而通過這種引導性的對比,學生們就可以說出當時的環境世態炎涼。這種就是由淺至深,由易到難。在有些學生回答的不對時,作為一個有責任心的和愛心的教師,不應該放棄每個回答錯誤的學生,可以根據學生的問題,啟發式引導,幫助學生掌握閱讀內容,如果學生當時還是回答不出來,在后面聽過其他同學的答案之后,可以再讓這位同學回答一次,加深印象,最終提高學生閱讀的素養。
語文是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體現。比如與他人溝通,寫作水平等等都是語文水平的一種體現。尤其是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讓課堂變得不再枯燥,讓學生更有興趣,成為眾多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必須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個性化的提問,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掌握自身應該掌握的知識,對于閱讀教學提問的時機也要把握好,注重循序漸進,逐步獲得閱讀體悟,最終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