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好
(淄博職業學院,山東 淄博 255314)
伴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各類智能化設備的開發應用,新媒體技術躍然成為生活必備品,放眼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微博、微信、抖音等覆蓋面和影響力都在持續提升,這一方面為高校思政教育增加了多樣化的聲音和與之伴隨的阻礙,另一方面也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途徑和辦法。基于新媒體的大環境下,創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提升教學質量,保障教學先進性,確保學生多方位發展中具有重要性意義。
對于新媒體軟件的過度應用,相關活動的過度開展將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結合筆者的調查實踐,目前高校學生在對新媒體的應用時間和應用頻率方面也是比較大的。在新媒體的環境之中,目前的監管覆蓋面還不是非常全面,新媒體作品的質量良莠不齊,學生如果長期沉浸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對于他們的心理健康將會產生不利的影響[1]。
二是新媒體的過度依賴將影響思政教育的權威性。傳統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均在課堂上開展,但是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思政教育的途徑單一性,學生可借助于新媒體多方獲取資源,不再受到特定時間、地點、人物等的限制,高校原有的信息供給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從而使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權威性的挑戰。
一是新媒體為高校思政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新思路。傳統的思政教育偏向說教,學生多是在被動接受下進行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而與新媒體有機結合,充分開發和利用新媒體,將使高校思政教學改革以更為便捷的方式實現傳播的有效、全面覆蓋,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
二是新媒體的利用可以有效優化和整合高校思政資源。新媒體的浸入,改變了以往各個教師各自為政的局面,可以充分發揮師資力量優勢,將信息化與思政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新媒體及相關工具軟件的優勢性,建立數據庫資源,對高校思政教育進行優化改進。
新媒體發展的速度和形勢愈演愈烈,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目前有一部分高校教師還沒能充分認識新媒體的地位和發揮新媒體的作用,教學觀念還比較傳統,沒有有效充分利用新媒體,甚至從內心上對新媒體存在抵觸。這種呆板、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如今新媒體飛速發展的趨勢,急需盡快改變。
所謂的媒介素養,是指充分利用新媒體去做好高校思政教育的課程研發和傳授,但是目前有部分高校教師的媒介素養還難以達到相應的要求,一些年齡較大的高校教師對于電子設備的使用還存在問題,這也直接導致了對新媒體的應用程度和使用效率不佳[2]。
新媒體大環境下,對于教學模式的改革,需要配套實施相應的鼓勵激勵措施,高校教師的教學任務以及科研任務繁重,如果相應的激勵措施跟不上,想要教學改革取得實際的效果就增加了一些難度。
結合相關文獻研究及筆者的教學實踐,對于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策略。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是借助于新媒體的應用和普及實現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將不再受到時間和地域的客觀限制,結合時事發展變化及時更新完善,進而形成一種永恒的教學資源,從而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質量。一方面,可以嘗試將新媒體作為高校思政授課的渠道之一,改變了以往只能在課堂上才能接受思政教育的現狀,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可以在新媒體渠道上開辟互動領域,教師實時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對思政教學資源數據庫的打造和構建,充分發揮高校在思政教育領域的領先優勢和權威地位,將一些優秀教師的課程放置在數據庫中,同時這一數據庫面向較為廣泛領域的高校學生開放,從而達到資源共建和資源共享[3]。
二是借助于培訓等多種形式打造高校思政教育優質團隊。新媒體對于高校教師的媒介素養和媒介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掌握了這一基本能力,才能更大化發揮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首先,高校教師需要積極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多接觸新媒體從而提升自身對新媒體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其次,高校也應該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培訓的平臺,尤其是要多關注一些年紀較長的教師的培訓,并定期組織機會和平臺供高校教師分享學習體會和交流感受。
三是關注并引導高校學生對于新媒體的使用。在關注教師層面的同時,還應該將視線轉向學生,針對學生過度使用新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要進行介入和引導。一方面,要使學生形成對新媒體的正確認識,作為一把雙刃劍,學生在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要學會趨利避害,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全面性、便捷性等優勢,合理規避一些風險和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學生甄別新媒體的能力。高校學生因為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對于有些比較隱蔽的負面新媒體平臺和信息缺乏辨別能力,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培訓,從而使學生自覺避免負面信息的侵襲。
新媒體大環境下,高校、教師、學生三方主體應該精誠協作,發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有效規避其負面影響,從教育模式、機制體制、學生自身等層面來加強對新媒體的合理有效利用,從而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