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麟琳
(昆明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小學,云南 昆明 650000)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過程中的效率,使學生能夠運用他們學到的知識來分析和回答問題。這不僅是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社會對知識實用性所提出來的要求。
在小學教育中,小學數學課程對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小學生可以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因此,老師可以利用數學知識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讓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授課老師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有助于他們在未來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意識,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1]。
單一的獨立思考培養方式對小學生來說產生了不利影響,有些數學教師只是根據自己的思路完成教學任務,沒有給學生留下太多獨立思考的空間。一些教師在教學模式上不夠靈活,學生只能使用機械記憶來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學習內容,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最終,學生的思維發散有限,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得不到鍛煉的空間,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
在教授小學數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認知并不健全,教學過程中仍需要教師的指導。特別是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方面,需要數學老師全程進行指導,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但是,目前,一些小學數學老師存在認知錯誤,他們更加注重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把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養放在首位。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未來發展,學生很有可能會養成被動接受學習的習慣,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數學教育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與課堂教學環境和氛圍密切相關,在數學課堂上,老師應該積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良好的課堂氛圍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有利于實現課堂既定目標。此外,如果小學數學老師想要營造更加獨立的課堂環境,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通過在課堂上積極開展思維拓展活動的方式,運用探究式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大多是知識灌輸或者是被動接受,這種模式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們對數學知識點的掌握也并不系統。因此,數學課堂上需要建立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的教學模式,以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和自我提升的空間。例如,在學習除法知識時,如果教師采用傳統方式,學生需要反復記憶和背誦,教師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能力無法得到提升。此時,教師可以將自主學習模型應用于教學過程。在解釋具體知識點,引出計算公式之前,教師可以設置一些介紹性問題,例如“將15個蘋果平均放進5個盤子里,每個盤子中應該放多少個?”等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回答問題,并鼓勵他們以他們能想到的方式解決問題。當學生使用他們之前學到的知識來計算問題的答案時,教師適時引入一種新的計算方法,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使他們能夠理解計算方法之間的關系。
許多學生對學習數學常常帶著不耐煩的情緒,他們認為大多數數學知識都是復雜而抽象的,在理解的過程中非常困難。但事實上,數學知識為我們的現實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小學數學老師應該在課堂上正確引導學生,培養他們在課堂之外聯系生活實際思考知識。同時,有必要將數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以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例如,學校在組織學生出游的時候,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每位學生需要30元,其中車費需要10元,午餐15元,我們班有30名學生,所需要的費用是多少?最后還會剩下多少錢?讓學生思考這一問題,并經過各種計算給出標準答案。學生不僅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而且鞏固了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基礎知識,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
獨立思考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2],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然會提高,自身的數學知識水平也會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