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軍
(新疆阿合奇縣哈拉奇鄉希望小學,新疆 阿合奇 843500)
在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學當中,教師要進行合理引導,使學生能夠做到在課堂上主動思考,積極回應教師,并學會自己解決數學問題,在開發智力的同時,使學生擁有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所以,本文通過總結農村數學教學的弊端,來指導教師做到從學生出發,按小學生的成長特點制定一個合理的教學規劃,因地制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觀念。
由于城市發展水平比農村高,經濟能力領先,各種設施相對更加先進,師資力量強大,教師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高,進行數學的教學相對順利很多;而有些地區例如農村發展較落后,國家資金援助不夠,學校設施不齊全,素質較低,教師教學水平落后,吸引不到優秀的教師團隊,這就導致其沒有能力再把資金單獨分到學生的數學教育上來。
現代顯著的問題還是農村經濟不發達,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滯留,后來都會到城市打工,留守兒童的問題更加嚴重。而老年人文化水平低,只單方面注重學生的身體狀況,不會去過多關注學習成績。學生的家庭教育相對缺失,在家無人督促學習,注重玩樂,在校做不到認真學習,自主學習意識欠缺。同時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學生在學校遇到學習問題也沒有人與他們進行及時溝通與調解,小學生尚處在成長期,矛盾的累積容易使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導致厭學,且數學學習較難,沒有人加強引導,自主學習便無從談起。
針對上面提出的農村教學中的弊端,下面提出了幾點策略來讓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要想提高教學效果,應在開課前教師做好備課,在課堂上,對相關題目設置問題,引起學生興趣,吸引學生主動思考。數學問題有些比較抽象,如果教師按照課本生硬講解,小學生由于邏輯思維還不健全,會覺得很難理解,這時就需要教師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例如在《簡便計算》這一板塊,教師直接讓學生計算25×36 是不可行的。提出一個簡單問題:“25 可以分成哪兩個數相乘?”“5×5 或者1×25。”“那么36 可以分成哪兩個數相乘?”“6×6 或者4×9 還有1×36。”類似這樣的例子,通過設置問題,要求學生把分開的兩式分別進行相乘,尋求一個簡便方法。類似這樣,將問題由難變易,從大劃小,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找到簡便運算的規律,并舉一反三。這樣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投入到課堂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自己思考,主動學習。
小學階段的學生,會對生動形象的情景產生興趣。這啟發教師要通過總結學生不同時期的年齡特點,從生活中尋找有趣的數學情景來吸引學生加入到課堂中。小學數學的課本上就會有很多有趣的例子,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與拓展,從生活中歸納總結數學知識并運用到課堂實踐中。從生活環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利用身邊資源尋找答案,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數學思維。例如在“計算物體表面積”這一章中,教師可以提前一天要求學生在家找到形似圓柱體、圓錐體等生活用具,在外面包圍一層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外衣”作為上課使用的模具,在上課時,將自己準備好的外衣拆下,學生會發現,神秘的圓柱體的表面積竟是一個長方形和兩個圓形組成的,而圓錐體的表面積是由一個扇形和一個圓形組成的,只要學會計算圓、長方形、扇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那么就學會了計算物體的表面積。通過教師來設置教學環境,把數學運用到實際中與生活環境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改變固性思維的局限,使抽象變得具體,把生澀難懂的數學和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事物結合,使數學學習變得有趣與生動。
在課堂上,要多提問題,要加強師生互動,讓學生集中精力聽講。在課堂下,教師也要充當一個家長及朋友的角色,與學生溝通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從心底里接納教師,學習時便會減少很多隔閡。另外,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優劣成績進行層次分組,把學習程度相似的學生分到一個組,向每一個組分配相應數學任務,完成任務要給予獎勵。小組成員互相討論,由于成績相似,對于數學問題的理解能力、接受程度都相似,對數學的理解能力會逐漸提高。但是他們仍會因為某一個點展開激烈的討論,各抒己見,在討論過程中運用小學生愛動的天性,培育優勝觀,從興趣中來探究問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在小學生涯中占據重要地位,而自主學習能力在數學學習中是關鍵,數學的邏輯性很強,知識非常抽象,理解起來相對艱難,要想熟練掌握,并補足農村數學教學的短板,這必須要求農村數學教師運用創建問題、創設情景、加強互動等不同的授課方式,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通過創新教學方式來把數學和身邊事物結合,讓學生處于主導地位,積極發現與思考,自己動起手來解決問題,增強自信心,學會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