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教育和體育局,河北 張家口 076250)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就應著意創設各種有效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覺得“學而有味”,并能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由“厭學”到“愛學”,由“愛學”到“學會”,由“學會”到“會學”、“善學”。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在萬全區教體局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所積累的一些經驗,談幾點體會。
導語是一堂課的“課眼”,設計優美生動的導語,可使學生很快進入“與師共振”的境界。例如教學《螳螂捕蟬》一課,筆者模仿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口吻,設計了“說書導入法”設計了導語:各位同學,話說春秋時期,各路諸侯紛爭不斷、戰事連連。為了爭做中原霸主,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當時卻遭到了一些大臣們的反對,可是吳王惱怒地說:“我意已決,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怎么辦?這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呀!眾大臣焦急萬分。在這危急關頭,一個少年僅用寥寥數語,就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欲知詳情,請…?還沒等我說完,學生已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聽到這樣富有啟發性、感染力的開場白,學生精神不由為之一振,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隨之產生了。
多媒體技術廣泛使用,給傳統模式下的語文教學注入了生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了基礎。多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數據、動畫和視頻為一體,對信息進行統一的數字化處理和交互化處理,使語文課堂教學由單一的“耳聞”為主的接受方式,轉變為以“視聽”等多種感官的共同協作的神奇模式,大大拓展了“教”與“學”的空間。因此,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設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學情境,以拓展學習的空間,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二泉映月》一課的教學,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這樣一種情境:靜謐的中秋之夜皓月當空,阿炳拿起二胡準備將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一時間優美的二胡曲隨著夜風飄向星空(隨機配上名曲《二泉映月》),我指導學生隨著樂曲的升騰跌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語調時高時低,時疾時緩,學生多種感官驟然受到強烈的震撼,不知不覺地進入特定的情境,與阿炳同呼吸共思想,使本科的教學任務落到實處。這種聲像同舉、圖文并茂、動靜成趣,直觀而又生動多媒體教學,改變了過去以黑板和粉筆為主要工具的教學模式,更易把學生帶到那種特定的氛圍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學習興趣,進而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由此可見,獨創性見解的表達或挑戰性問題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瀾,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傳統的“粉筆+黑板”模式,臺上老師喋喋不休,臺下學生昏昏欲睡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本無從談起。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和現代科技的發展,使我們對教學產生了新的認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發現過程,能夠同時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還能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因此,我們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強化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使課堂教學“活”起來。例如《負荊請罪》一課的教學,筆者就做了這樣設計:首先我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舉辦了一場故事比賽,其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語文表達能力和邏輯概括能力,從而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接著要求學生聯系故事情節分析評價文中人物性格。學生們爭著表達自己的見解,氣氛異常熱烈。文中藺相如的顧全大局、和諧為上的大將風度,以及老將軍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在當中學生們產生強烈的反響,情感、態度、價值觀一一展現在人們面前。課上我肯定了大家的發言,使學生在被人欣賞中獲得成功的精神體驗,從而有效地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主動參與意識。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的活動。”因此,我們在教學當中應注重因勢利導,有計劃的組織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例如詩歌朗誦比賽、故事會、改編課本劇、表演、采訪等等,讓學生充當課堂的主角,不僅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他們從中受到激勵、啟發,產生聯想、靈感,增添創造意向,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學要通過“言”和“聲”顯情感人,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月光曲》一課的教學,筆者就做了這樣的創設:首先借助插圖,圖文結合,領會意境并讓學生思考:“皮鞋匠是根據什么聯想到這些情景的?貝多芬彈琴時的節奏又是怎樣起變化的?第二是緊扣人物,體會心情,領會意境并思考:課文一開始,寫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當時他的心情會怎樣?這種心情反映在曲調中應該是怎樣的節奏?這種節奏會引起皮鞋匠怎樣的聯想?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窮兄妹在聽貝多芬彈奏時產生豐富的聯想,根據是曲調旋律的變化,而旋律變化的基礎是人物思想感情的起伏。課上一邊播放音樂,一邊提問,那纏綿凄婉的音樂讓課堂中充滿了一種濃郁的氣氛,令學生被受感染,學生已被創設的情景深深吸引,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目標得以落實。
綜上所述,筆者通過調研發現,教學中激趣增效的策略很多,只要我們善于發現、科學把握、加以總結,并能積極付諸于日常教學中實踐檢驗,就必定能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最終有效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