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璐璐
(貴州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3)
文化作為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貫穿了人類發展進化的整個過程,構成了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及內涵。而旅游活動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文化活動,旅游業的傳統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無一不具有強烈的文化性。旅游的文化性是旅游業特殊性的集中體現,文化既是旅游業的物質資源基礎,又是它的精神動力支撐。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留下的文化遺產,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與旅游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兩個產業之間的必然聯系,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文化提升旅游,旅游傳播文化,促進旅游與文化的互融共進,正是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有效途徑。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事件、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按表現形式分為十個大類,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傳統醫藥、民俗。
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無論是否可以被移動,都是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制作、建設而成,是有形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均沒有物質載體,沒有實物形態,它們存在于人們口頭傳說和表述中、不同的藝術表演中、各種民俗節慶中、傳統技藝的操作中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能脫離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它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等的“活”的體現,它依托于人而存在,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中的科學利用,既符合非遺的特點,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又符合旅游發展的規律,有利于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
貴州地處我國西南云貴高原,全省面積176167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約1100米,擁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四種基本地形,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且山地和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92.5%。特殊的地理環境極大限制了貴州交通的發展,導致與外界交流受阻,經濟發展程度落后。舊時的“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便是當時貴州的真實寫照。然而,落后的交通條件卻讓區域內民族文化的原生態得以完整和豐富地保留,使之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最大助力。
2006年5月,在國務院公布的518項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貴州省有31項,數量居全國第五;2008年6月,在國務院公布的510項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147項第一批非遺擴展項目名錄中,貴州省有39項(包括23項新增項目和16項擴展項目);2011年5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貴州省有新增項目8項(10處),擴展項目12項(14處);2014年11月,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貴州省新增7項,擴展8項,其中擴展項目中有4項屬于貴州新增。除此之外,貴州省還有大量具有超高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散落在民間。
目前,貴州省旅游業正處于井噴式發展時期,市場上的貴州省內游路線大多包含有非遺的內容,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區域、旅游景區、旅游景點等正在迅速成為游客們關注的焦點。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居少數民族就有17個,全省有3個民族自治州,11個民族自治縣,254個民族鄉。民族鄉數量居全國第一,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面積占全省面積的55.5%。千百年來,這些民族在貴州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出了絢爛多姿的貴州民族文化。正是依托獨特的民族文化,貴州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絕大部分項目都與少數民族文化有關。例如,民間音樂中的黎平縣侗族大歌、黎平縣侗族琵琶歌;民間舞蹈中的丹寨縣苗族蘆笙舞、臺江縣反排木鼓舞;傳統戲劇中的黎平縣侗戲、冊亨縣布依戲、威寧縣彝族撮泰吉、興義市布依族八音坐唱;傳統手工技藝中的丹寨苗族蠟染技藝、雷山縣苗族蘆笙制作和銀飾鍛制技藝;民俗中的三都水族端節、布依族查白歌節、臺江苗族姊妹節、榕江侗族薩瑪節、石阡仡佬毛龍節等。
雖然游客們對貴州省的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出極大興趣,旅游各參與主體也都投入了極高熱情進行開發,但是呈現出的效果不盡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內涵挖掘流于表面,產品落于俗套,同質化嚴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地域性,每個區域、每個民族、甚至每個小群體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但實際的旅游開發中,卻缺乏對文化的深度挖掘,導致旅游產品和體驗項目表面化、庸俗化。以少數民族的婚嫁習俗為例,大部分景區的呈現形式為哭嫁、上轎、對歌等,完全喪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細節和特色。加之部分表演者對所表演的習俗都不甚清楚,有的表演者甚至是演藝公司的職業演員,并非真正的少數民族,自然不能深刻了解民族文化,領悟文化內涵。
(二)聚居地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觀念落后,不能認識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上文分析過,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相對閉塞的生活空間,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貴州少數民族聚居地無論是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年紀稍長的居民,還是在現代互聯網高度發達時代成長的年輕人,都因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而受到強烈沖擊。來自經濟發達地區的游客們所代表的強勢文化沖擊著少數民族文化,居民們為了經濟增長,提高生活水平,不斷地對游客、對旅游經濟發展作出讓步,讓自身的原生態生活方式和環境受到侵蝕,反而逐漸失去特色,對非遺旅游產生不良影響。
(三)對旅游開發理解不深,將非遺旅游開發和非遺保護傳承劃等號。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嚴格按照材料、工藝、流程操作,屬于文化范疇。而非遺旅游項目的產品開發則要考慮游客的真實需求,屬于旅游產業的范疇。并不是所有的非遺項目都適宜與旅游結合,不加選擇,“一把抓”式的開發模式,必然不會有良好的市場反應。很多游客對省內的部分非遺項目都只是駐足觀看,簡單瀏覽,亦或者拍幾張照片后就轉身離去,原因就是覺得非遺項目與自己的生活有距離感,“不知道如何參與”“不知道有什么用”“感覺生活中根本不會接觸到”等。
(四)非遺開發缺乏保障措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缺乏大量的資金支持,所以整體開發力度小,產品少,大量的非遺資源還散落民間,未得到認可;缺乏專業人才支撐,配套設施不完善,無法讓游客們了解到非遺的魅力所在,體驗到優質的旅游服務;缺乏制度保障,導致大量的非遺項目沒有傳承人或者傳承人嚴重流失,在艱難的環境中自生自滅。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的天龍屯堡景區,在旅游發展中開創了“政府+公司+旅行社+農民旅游協會”的旅游開發模式,該模式對于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非遺旅游開發具有借鑒意義。在這個模式中,政府主要負責旅游開發和規劃,為旅游公司創造良好的投資開發環境;公司的任務是做好宣傳、市場、經營、投資;旅行社負責客源市場的營銷,旅游團隊的組織和接待;農民旅游協會負責處理好村民參與旅游開發的各種關系,維護社區的治安和環境衛生等。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非遺旅游開發,同樣需要多個主體的參與,包括政府、行業、非遺傳承者(團隊)、非遺所在地區居民等,需要同時考慮到每個參與主體的利益,旅游開發才可能走入良性的、正確的、持續的軌道中。
對于經濟水平較落后、旅游業起步晚、旅游企業小而散的貴州,政府的主導具有很大意義,加之非遺的脆弱性,必須要政府的引導和保護。具體來說,政府應該完善基礎設施,制定旅游發展的戰略和計劃,給全省少數民族的非遺旅游開發指明方向。鼓勵旅游企業發展,協調各方關系和利益,形成優質的旅游合作系統。針對非遺的特殊性,還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非遺和非遺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非遺旅游的開發,過程復雜,牽涉到文物、環保、林業、城建、工商等諸多部門,各個部門各管一塊,無法讓非遺旅游形成合力來發展。因此,現代非遺旅游業要走集團化發展路線,旅游企業聯合,培育旅游集團。
非遺所在地居民高度關注非遺旅游開發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利益,所以須把當地居民的經濟收益納入考慮范疇,讓居民獲利,才能抵消旅游業發展給他們帶來的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物價上漲等造成的實際收益下降,才能增強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才能提高他們自覺保護非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非遺能得到真正地保護、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