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蓓
(延安大學 政治與法學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無論是擁有浩瀚歷史的古代中國亦或是愈發強大現代的新時期,在中國這一片廣袤的國土之上,占世界人口將近23%的中國人一直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將中國民族聚合在一起,尤其是近代以來,國人們榮辱與共,共同抵御外侵,浴血奮戰。究其原因,除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之外,還源自于被人民所擁護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伊始,到1949年毛澤東主席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穿始終,且直到今天,都在用更加強大的國力、人民滿意美好的生活證明著科學領導之必要性。
“無產階級政黨是無產階級的政治組織,是無產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代表。”它“是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產物”。而作為率先開始通過馬列主義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國家政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情況與中國共產黨的情況在許多方面都極為相似。該政黨在領導俄國民眾進行推翻沙皇統治的革命中,也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問題,諸如黨派紛爭、思想動搖、黨群關系、經濟建設問題等。
恩格斯曾指出要使無產階級在重要關頭取得勝利,須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同時更需要先進政黨的領導。因此,必須將無產階級政黨塑造為一個自覺地階級政黨。而自覺地階級政黨,就必須實行民主集中制,加強黨內民主,但同時也應該注重正確的集中和權威。馬克思恩格斯率先提出的這一理論,為后來蘇聯以及我國處理黨的一元化領導問題作了指導。同時,在制定無產階級政黨綱領問題方面,馬克思恩格斯講到“一個新的綱領畢竟總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要求無產階級政黨明確自身的性質、指導思想、目標以及組織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在無產階級政黨建立伊始,就要求該政黨正確處理黨的領導問題。因為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才能從自在階級變成自為階級,無產階級的斗爭才能由自發階段上升到自覺階段,進而發展成為偉大的革命運動。”
列寧曾在《關于黨的統一問題》一文中明確對中央委員會提出關于黨的統一問題表示了歡迎。并提出了五點作為黨統一的前提依據。其中,對于代表大會作用的問題,值得注意。列寧認為代表大會對于各自黨組織的作用,應該是決定問題而非咨詢問題的,簡言之,就是各黨組織應當絕對服從各代表大會所決定的問題,這就突出強調了整體的統一性,為最終黨的統一,減少了諸多阻礙。
與此同時,列寧在《<工人論黨內分裂>一書序言》中曾提到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分裂問題,并十分明確的肯定了“一個工人”來信的要求即——制止分裂。并提出兩點必須解決的問題,即:制定黨員必須遵守的準則、合并黨內一切平行的,相互競爭的機關部門和組織。基于當時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黨派的問題,他一針見血的分析并指出了黨內分裂的癥結即是缺乏一個統一、健全、公平有效的基本組織原則,并認為這一原則是實現合并所不得不承認的。概括地講,即:少數服從多數、黨的最高機關為代表大會,所作決定應被執行、黨的中央機關或各個中央機關的選舉須在代表大會上以直接選舉的方式進行、黨的一切出版物必須絕對服從黨的代表大會、黨中央及地方黨組織、必須明確鑒定黨員資格這一概念、在黨章中應明確規定黨內少數人的權利。列寧認為:“沒有統一的領導中心,沒有統一的中央機關報,黨的真正統一是不可能的。”一個統一的領導中心對整個革命事業的影響極大,它指揮調度各方重要力量與反革命力量進行較量斗爭,一旦領導中心的統一受到威脅,即可直接威脅到革命的發展前景,更甚者可能致使革命夭亡,這些例子不論社會性質,各個國家都或多或少的發生過。
俄國的農民運動也是經歷了轟轟烈烈的一段征程,革命農民委員會便是這些運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社會民主工黨對俄國當時農民運動是表示支持的,但前提是要防止農民運動勝利之后其性質的轉變,“一旦變為反動的、反無產階級的運動,我們就準備(現在立刻就準備)同它作斗爭。”因此,在一開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就提出對農民運動的領導問題,同時也在第三次代表大會的決議里制定了兩條舉措,即:“肅清農民運動的革命民主主義內容中的任何反動成分”、“在一切場合和一切情況下獨立組織農村無產階級”。在具體領導問題上,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認識到對于農民運動領導組織的性質問題,因此,也明確提出了要組織自己的委員會,即社會民主工黨的委員會。這一委員會包涵了社會中各個方面各個行業的人,明確了加入這一委員會的所有人的身份——社會民主黨人。這樣,便把農民運動發揚光大,將宣傳工作深入到了社會各層。
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必然要涉及到黨內民主的問題,斯大林就這一問題曾指出,黨內民主是“提高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并加強黨的統一,加強黨內自覺的無產階級紀律。”有力地反駁了“派別集團自由”這一妄圖分裂黨、瓦解黨的隊伍的主張。繼而在黨內事務領導問題方面,斯大林認為,必須同黨內各種偏離列寧路線的思想傾向作斗爭,否則將危害黨的建設與發展,更使得階級敵人的代理人逐步瓦解黨。因此,為保證黨的“鋼鐵般的統一和無產階級的紀律,首先就必須埋葬托洛茨基主義的組織理論。”肅清托洛茨基主義更為緊迫。在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方面,曾在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上分析了當前黨內存在的第二種路線,即布哈林集團的路線,質疑并批評了該路線所傾向的右傾主義,維護了布爾什維克黨長久以來堅持的革命的列寧路線。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到進駐延安之前,一直在探尋黨的領導問題。黨在領導革命的征途中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問題,在各個根據地內、在軍隊領導亦或是帶軍打仗、甚至是黨的宣傳工作方面,都受到過多次考驗與挑戰,這嚴重影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早日取得抗戰勝利的進程,阻礙了革命的順利進行,因此,黨中央通過一系列的智慧決策與部署,最終于1942年明確提出黨的領導必須實現一元化。這對于確保黨中央領導權威至關重要,對于上傳下達工作大大減少了人為阻礙,保障了領導革命的任務得以順利進行。也體現了我黨審時度勢的能力與水平,更彰顯了黨逐漸走向成熟的魄力。
“我們過去的政權,是蘇維埃制度,現在變成新的民主制度,但是我們必須要善于利用這種民主政治的形式,充以舊的蘇維埃的內容,這才能發揮民主政治的作用,使它有利于我們,這才能保證共產黨的絕對領導,才能給全國做民主政治的模范。”加強政權的建設,將“三三制”政權深入發展,在確立黨的絕對領導同時,也確保了其他黨派人員的權利,既夯實了政權建設的基礎,也團結了各黨派人士,加大了統一戰線工作的力度。
“中共十七年來斗爭的歷史,是為實現獨立、自由幸福新中國而斗爭的歷史,所以,廣大的中國人民,都擁護共產黨,相信共產黨。”在革命進程中,當從人民群眾中學習、總結了大量重要智慧與經驗,在解放戰爭中得到了良好的應用,比如通過訴苦運動團結了部隊中的戰士,通過立功運動讓戰士們擁有了階級認同,樹立了為人民立功、做人民功臣的決心。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必然要求我黨始終如一的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學習前輩們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在新時期,將“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發揚光大。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和負責的工作立場與態度。
黨的一元化領導從未停止,自建黨之初黨的前輩們就對黨自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97年風雨路,新時代的共產黨黨員也應該更加要求自己對黨忠誠、提高黨性修養。面對各種誘惑、大是大非,共產黨黨員都應該有極高的黨性修養來監督自己與他人,使我們的黨在新的時代不斷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能夠牢記毛澤東同志等黨的前輩及習總書記的期望,防范曾經發生過的黨性問題,強化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