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正花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幼兒園,云南 保山 678200)
科學關注的是人們的理性,而藝術則是涉及到人們的感性,兩者似乎有著天壤之別。然而,科學與藝術并不存在絕對的界線,相互之間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幼兒教育實踐中,無論是科學主題還是藝術主題,都必須緊緊圍繞幼兒的興趣點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幼兒對周邊環境進行接觸和觀察,在接觸與觀察的過程中既強化幼兒的思維模式,又強化幼兒的感官體驗,從而增強他們的理性知識與感性認識,使“藝術主題”與“科學主題”實現有機地融合。例如,在春季幼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廣闊的田野上,一邊欣賞美觀的風景,引導幼兒觀察花草的形狀、蟲魚的運動,使幼兒能夠盡可能地接觸到以生物為主的自然科學。然后,為幼兒準備一定的繪畫材料,讓幼兒在畫面上進行自由地作畫,將自己觀察到的自然風光、花鳥蟲魚描繪出來,從而增強幼兒的美術思維和技藝,使幼兒在了解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審美藝術的熏陶。
幼兒的科學教育環節中,教室內的實踐操作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對于幼兒的動手能力提升有著巨大的幫助。“藝術主題”與“科學主題”的融合策略,就是將科學與藝術的相關概念與知識,共同融入到該實踐活動區域,使幼兒在進行科學操作的同時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在具體的實踐區域設置中,材料的收集與準備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必須要充分考慮到藝術與科學的特征,將科學探索常用的水筒、鏡子、萬花筒、磁鐵、布片等,與藝術操作常用的樂器、彩筆、顏料等,井然有序地放置在活動區域內,引導幼兒進行自由選擇,必要時還可以帶領幼兒通過科學實踐設計人工樂器,從而實現科學實踐與藝術操作的相互融合。例如,在幼兒教育中可以借鑒農村地區經常采取的“土方”樂器,在實踐活動區域內放置各種型號的玻璃瓶,并準備好足量的清水及小木棍,帶領幼兒在不同的玻璃瓶中倒入不同份量的水,然后再使用小木棍敲擊玻璃瓶,使其發現不一樣的聲響。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感知不同玻璃瓶、不同水量所產生的聲音的變化,在領會聲音傳播原理與容器、水等介質之間的關系的同時,可以對玻璃瓶的位置進行擺放,通過敲擊形成不同音調的聲音,組合形成一段有趣的音樂。在聲音科學的學習主題中,幼兒很容易對玻璃瓶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自發組建小樂隊進行演奏,從而增強幼兒對于音樂的欣賞能力和初步的演奏能力。
在幼兒教育中,藝術主題的培養類型并不是很多,如唱歌、畫畫、跳舞等,很少能夠與科學主題進行緊密的聯系,但其中有一種形式與科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值得幼兒教師進行深入地挖掘,那就是手工制作藝術。傳統的手工制作相對比較簡單,如折紙、拼圖等,也沒有真正涉及到科學教育的層面,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思路的調整,從手工制作素材和技藝的物理原理方面入手,開展新式的科學手工設計,使藝術主題與科學主題充分地融合。其中,可以將物體的明暗分布與科學的光學原理進行聯系,折紙的空間布局與平面、立體幾何相互融合等,有效實現手工藝術指導過程中的科學教育。例如,在制作玩具不倒翁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急于帶領幼兒去拆解制作不倒翁,而要先對不倒翁的外觀進行介紹,并引導幼兒進行細致地觀察。通過引導幼兒對不倒翁的外形和內在結構形成一定程度的認知后,再指導幼兒對不倒翁的“不倒”原理進行分析和討論,鼓勵幼兒不斷地發散思維,拓寬自己的想法,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設想。然后,幼兒教師再帶領幼兒一起,按照大家自主研究發現的不倒翁原理進行不倒翁制作,從而設計出不同類型的不倒翁,還可以對不倒翁的重物位置進行各種調整,使不倒翁的搖擺幅度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在引領幼兒進行藝術手工制作主題活動中,學習認知平衡等科學原理與知識,實現藝術主題與科學主題的有效融合。
小班的孩子經常會問問題,比如他們會問:爸爸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等等看似很可笑很簡單的問題,而中班的孩子會去問一些他喜歡的事物,這玩具是怎么做出來的?大班的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會刨根問底,比如孩子會問:老師我打桌子為什么手會疼?你不能告訴他這是力和反作用力,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力。你不必告訴他為什么,而是和他一起去探索。例如:打椅子、沙發等等會怎么樣,這便可以了,而且重打和輕打也是不一樣的,可以從多方面去探索和引導孩子,你就是最好的。孩子有時并不需要你去教他什么,而是需要你和他一起去探索,他只需要一個伴,而不是你真正去解決問題,這就是科學教學的目標,培養孩子初步的探究能力。要引導幼兒注意身邊常見的科學現象,感受科學技術給生活帶來的便利,萌發對科學的興趣;要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開展活動,發現物品和材料的多種功能;要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
通過在幼兒教育中充分融合“藝術主題”與“科學主題”,不僅能夠使幼兒的科學理性理性、藝術感性理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實現幼兒教育的事半功倍之成效,更加能夠拓展幼兒的創新思維和探究意識,使幼兒領悟到藝術與科學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實現幼兒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