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睿
(河鋼邯鋼公司工會歌舞團,河北 邯鄲 056000)
無論民間歌曲、民族音樂、古典音樂還是其他音樂形式,對于一些人群來說,都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欣賞音樂的時候或多或少地有所感動,這種感動一方面來源于音樂自身的藝術魅力,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些人具備一定的音樂理解能力與審美能力。只有具備了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人們,才能在欣賞這些音樂特有的審美價值。作為民歌表演者,我們要注重對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讓表演水平與音樂審美水平同步得到提高。
對于民歌表演者來說,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是建立在感覺基礎上,能把一首民歌表現得更加完善、動人,先入為主的是自己的知覺。例如,演唱《阿佤人民唱新歌》這首帶有濃郁的佤族音樂特征的歌曲時,就要正確理解這首歌的創作背景以及佤族人民的生活狀態,認識和理解佤族音樂強烈的節奏感,如何配以舞蹈身韻來渲染現場氣氛,激發聽眾共鳴。用自己的感知能力來完整地演唱和表演此首歌曲。
比如我們來欣賞一首單純的抒情歌曲或者鋼琴曲,剛開始對音樂的感知會處于外在的層面上,此時的感知能力尚停留在感性認識上,這種感知能力沒有具體的深度,使得對音樂的理解只是一點點淺薄的認識。而久而久之,隨著對音樂的愛好程度的加深,方可以自己的真實感覺為標準來理解音樂,也就是可以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培養民歌音樂的感知能力,更要心存理性地多學、多聽、多看,逐漸學會以正確的審美態度來感受音樂,從而提升對民歌音樂表演的感知能力。
民歌是無數人的智慧結晶,體現的是無數人對美的追求。當人們專心沉浸在一首優美的民歌旋律和歌詞之中時,往往會感覺到自己徜徉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境界里,在這里,音樂的美在盡情揮灑著,凈化著我們心靈的每一個角落,我們不得不嘆服音樂所攜帶的美的巨大感染力,不得不嘆服民歌所表現的美的巨大穿透力。多數民歌音樂作品都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愛情的向往。以王洛賓先生最著名的《在那遙遠的地方》為例,輕快活潑的詞曲升華了愛情和生命的意義,美妙無比的旋律穿越了時空的阻隔,宛如天籟之音,彌漫在世界人民心中。是作者熱愛青海秀美山川,熱愛青海各族民眾的心聲,是藏漢同胞民族團結的象征,是為青海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奉獻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作為一名民歌表演者,在拿到作品之后,應該提前去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創作背景,以培養自己對作品的情感表現的深入理解。蒼白無力的情感表現無法真正感動自己,更無法感動別人。所以,當審美與情感相結合之后,無論是歡快的歌曲還是悲傷的音樂,都有助于自己身心的發展和審美意識的提高。當審美與情感相結合之后,音樂作品的表現就會更深刻、更豐富,更有利于提升精神氣質和情感表現力。
民歌音樂歷史傳統悠久深厚,文化背景博大精深,是一種與人民生活聯系最緊密的歌曲藝術。從“下里巴人”的民歌藝術中,挖掘其的美的價值,培養民歌審美體驗與文化修養,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對民歌音樂作品的理解是一種對生活體驗的過程,也是一種文化修養的體現,都是建立在對作品熟悉的基礎上,并掌握了一定的音樂表演技術技巧,只有這樣才能豐富音樂作品的內涵和豐富自身的審美體驗。民歌藝術是真善美的結晶,就是因為民歌在經久不息地塑造、美化著千姿百態的音樂世界。
因為民歌音樂表演并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技巧實現的過程和行為,它的生命在于傳達與表現音樂的真實內涵。一個優秀的表演者,在表演時不僅需要較高的表演技術與技巧,更需要有對音樂作品具備深刻的體驗、深刻的思想、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文化修養。有思想性的音樂作品和音樂表演才能流傳得更久遠,生命力才會更強。這些都需要表演者具備豐富的生活體驗、審美體驗和文化修養基礎。
音樂審美是音樂工作者的核心。民歌藝術的審美價值不僅在于對民歌音樂的審美感受、審美體驗、審美情趣。更涵蓋了民歌表演者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和執著,對民歌歷史知識和音樂表演學習的欲望和追求。使民歌的審美價值在具體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表演技術技巧的學習中展現,審美感受、審美體驗、審美情趣又在音樂學習中顯現,二者相互統一、相輔相成。
民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對生活情節和人物情感的提煉,和音樂表演的關系比較直接,有時會直接描寫具體生活或人物形象,有時會比較含蓄地描述人類精神內涵和對生活的情感。我們要學會從中發現民歌藝術的審美價值,通過對民族音樂的學習,提高對作品的鑒別能力和審美能力,展現自己內心對民歌作品最真實的熱愛和對音樂情感的表達,體現出民歌藝術與音樂審美的和諧統一。更好地提升自身表演素質和演繹民歌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