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照峰
(德化縣聚益瓷雕工藝廠,福建 德化 362500)
源于陶瓷流程的多姿多彩,及萬年接續之窯火,其不確定之變數,之不可控,催生了從陶者的實驗之旅。中國的傳統陶瓷雕塑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代表當時一種高度集中的審美標準,是當時倫理文化、社會狀態統一作用下的產物。因此,中國的傳統陶瓷雕塑作為雕塑的存在,人們對其功能性和裝飾性的追求是傳統制瓷創作中亙古不變的話題。社會發展,歷史更迭,物換星移,日新月異,今日,經濟高速發展,通訊便捷,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們在物質需求得到了高度滿足時,轉向了另外一種新的精神追求—對藝術界的關注。
中國的陶藝在經歷了85年5月由中華陶藝開發研究中心組織在湖北薪春嵐頭磯召開的“部分陶藝家邀請會”后,討論了“什么是現代陶藝?如何發展現代陶藝?器形和雕塑算不算現代陶藝?”等問題,這是我國陶瓷界首次以群體共識開始討論陶瓷的新語言和新思想,我們也可以看到自此中國新一代的陶藝家開始對當代陶藝有了根本上的思想上的認識,新材料、新觀念、新手法是當代陶藝的迫切發展要素。
當今的社會,經濟發展迅猛,信息通訊發達,各國之間的文化藝術較之前更加寬泛而又細微的交流與滲透,精神文化藝術層面也不再是他口少數人的奢侈享受,轉而成為眾人口常生活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的進步,各國各地區之間的陶瓷雕塑藝術交流活動口益頻繁,我們可以迅捷的欣賞到形式迥異的各類陶藝,文化的落差致使藝術作品的品性不同,這種各地域間的藝術交融,使我們在觀賞藝術品的同時,也要反思當下的陶瓷雕塑藝術創作一一傳統與當代,民族與國際之間的融合。
縱觀藝術史的發展,藝術是一個宏觀且開放的歷史,是在批判繼承本土藝術文明的基礎上再借鑒吸收現代西方藝術思潮的歷史,它依附于人類社會中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發展而發展。
中國的當代陶藝在八十年代初開始發展進步,隨著社會的改革進一步的開放等等時代的變遷,東西方的藝術交流開始變的頻繁,相互之間的學習也越來越多,中國的當代藝術被西方的影響也隨之白熱化。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使中國的當代陶瓷藝術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體系,較之前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前景,而且陶藝本身在區別于傳統和西方的藝術形式時開始有了自己的形式語言和體態特征,各種新潮的思想觀念充斥著中國的陶藝工作者,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他們要如何更好的發展陶藝事業呢,雖然當代藝術的潛入是把雙刃劍,但是如何把握好好的一面才是至關重要,中國的當代陶藝工作者群體當中,有部分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也曾經效仿西方,沒有自己的語言,盲從只是個過程,覺悟需要時間,需要陶藝工作者自身藝術價值觀念的改變,形式不是最終,亦不是最重要,在今天,作品的內涵才是閃光點,作者的觀念才是創作的始源,是作品的精神支柱。如今,中國的當代陶藝工作者已經開始注重作品重心的改變,不再局限于泥釉的玩味,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關注自身的創作觀念和狀態,創作方式和作品的最終展示方式都趨向多元化,陶藝作品也不再被局限在本專業內,很多陶藝家把陶藝和其他材質結合進行創作,或者在作品的展示方式上取用裝置等方法,都讓觀者耳目一新,而這些種種,都離不開陶藝工作者的思想轉變,只有思想觀念的轉變才能形成出當代陶藝的風格,這樣的思想觀念亦將不斷的成熟完善,致使中國的當代陶藝創作不斷進步。
當代的陶瓷雕塑創作,已經從傳統的重形式轉變為重視創作者的個人意志,創作觀的改變,則是人性的彰顯,在中國當代陶瓷雕塑創作中,陶藝家的創作目的首先發生了改變,陶藝家的創作不再是描摹,不再是機械重復的勞動,不再是為皇親國戚而作,它開始變的有思想,有自己的創作觀念,是為自己而作,具有創作者自身的精神價值和思想體現。從這點上講,這與傳統制瓷觀念差之千里。傳統的制瓷者在制作上受到很多的局限,如自身知識結構上的醫乏、顧客群體審美上的影響、題材選擇上的固定以及技術支持上的不穩定性,工匠的創造性、表現性意識薄弱等等這眾多的因素導致了傳統陶瓷雕塑的造型多以沿襲前代,沒有實質意義上的突破。因此,他們在知識構架上的高度決定了他們創作水準的高度,這種人文性的藝術創作,是區別于傳統的首要且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