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志
(孝感市群眾藝術館,湖北 孝感 432100)
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包含各個民族的文化遺產內容的文化表現形式以及文化實物,常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文學、傳統藝術形式、傳統文化技藝、傳統風俗、傳統運動等內容,應當受到國家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人民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思想和文化的結晶,是重要的歷史遺產,對我國文化研究以及傳承有著重要的影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主要借助傳承人來實現內容的傳承和表現,因此,在保護中,政府應當注意活態化傳承,重視對傳統文化傳承人的保護,實現傳統文化思想以及文化理念的傳承和保護。傳承人是傳統文化和技藝的主要掌握者,保護傳承人可以有效保證傳統文化的長期存在。當前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著法律規定,法律要求地方文化工作人員從如下幾方面來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第一,為傳承人提供傳承場所,實現對文化技藝的傳承保護;第二,為傳承人提供資金支持,保證不同傳承人之間的交流,保證傳統文化的長期生命力;第三,借助社會公益活動來開展文化傳承,提升社會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提升民眾保護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的落實可以為傳承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以及文化資源,保證了傳承人可以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之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以及對傳統技藝的發展。這是實現活態化教學的有效措施,高質量的保護工作可以鼓勵傳承人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保護,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傳承,培養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實現文化意識的傳承。
傳承人應當在國家政府的支持之下完成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在日常的生活中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結,構建完善的文化內容體系,踐行傳統文化傳承者的職責。傳承人可以通過著書立說的方式來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建立傳統文化的教學以及傳承體系,構成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傳傳承流程、傳承人也可以和高校進行合作,提升高校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與高校合作形成科學的傳承人培養體系,實現傳統文化內容的廣泛傳播,培養高質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高校學生具備科學觀念,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可以應用計算機等現代設備,借助視頻影像等來對傳統文化進行保存,提升了保存質量,也方便了在未來宣傳中進行使用,有效的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質量。例如,孝感在雕花剪紙傳統藝術的保護過程中成立了“雕花剪紙藝人協會”以及“雕花剪紙研究所”,對于雕花剪紙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保存和研究,保護了雕花剪紙藝術多樣化的題材以及傳統的創作思維。當前孝感市的雕花剪紙藝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創作思維和創作技術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一種著名的藝術形式。
為了提升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國家可以在高校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課程,并在一些藝術院校中增加傳統文化教學專業,幫助高校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現代設計理論結合,實現藝術創新,優化高校的創新發展機制。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設立也能在高校中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提升高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視,可以豐富傳承人隊伍。高校學生在文化傳承以及文化傳播創新中的加入可以有效的提升文化保護效果,為未來傳統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例如,漢廣馬口鎮的馬口陶器是當地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在造型、制器、制作工藝以及紋飾等方面均具備獨特的文化內涵,“鐵筆雕花”等傳統創作技藝是但當地重要的文化遺產。在針對這一文化珍寶進行保護傳承過程中,當地政府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等高等院校進行了合作,院校借助考察等形式加深了學生對這一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的了解,部分學生參與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推動了馬口陶器制作工藝的發展,“八仙壇”等現代陶器作品在我國多個地區進行了展示,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行效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和匠人存在較大的差別,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美術、制作工藝以及表演,而是這些作品背后的思想以及創作能力,掌握文化創作技藝,具有傳統文化思維的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應當具備傳統文化創作思想以及文化創新思維,具備文化理念,因此,只有具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思維的專家才能被認定為文化傳承人,國家應當對其技藝以及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在未來的保護中,國家應當加強對傳統文化傳承人的資格認定,健全認定管理機制,避免在認證中出現失誤,影響活態化保護工作的進行。
政府當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是活態化保護,通過保護傳承人來完成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保存。在活態化保護中,國家應當結合傳承人的需求以及社會環境,設計更具備針對性的保護政策,實現對文化創作思想以及創新理念的傳承保護,避免在保護中重視制作技巧而忽視創作思想的問題,保證傳統文化的長期保存。為了保護傳承人的創作思想,國家應當設計保護政策,保證創作過程有著充足的資金支持,保證傳承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高質量的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思維的傳承,實現文化作品的創作。為了滿足創作空間需求,國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及展示平臺,保證人們可以體驗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以及創作過程,提升對傳統文化創作方式的認識。
為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前社會文化環境之下的長久傳承,國家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現代技術和文化結合,將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結合,提升傳統文化內容的實用價值,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建設,建設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的文化產品,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眾生活中的價值和使用頻率,提高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和重視。國家可以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優勢,借助完善的保護措施來借助文化遺產來開發特色產業,將市場需求和文化特色產品結合,弘揚國家傳統文化,創新產品設計,提升文化產品在生活中的實用性,保證人民在生活中可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歷史價值。例如,皮蛋制作工藝是湖北地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實現對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當地開始推進皮蛋產業建設,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在了皮蛋的制作以及營養價值的分析中,在實現皮蛋生產產業化發展的同時也保護了傳統的皮蛋制作技藝,體現了湖北地區的環境、文化以及歷史特征,極大的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進行質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財富,是歷史和民族文化的結晶。在未來的發展中,國家要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借助活態化保護思想,保護傳承人,提升傳承人的生活條件,保證創作熱情,并將文化產品和現代市場結合,實現保護傳承工作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