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偉
(中共梨樹縣委黨校,吉林 梨樹 13650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的直接展示,是民族精神獨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支撐。”[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發表重要講話中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向公眾傳遞出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自信的理念和態度,將中國共產黨對文化重要性有了嶄新的認識。文化自信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擴展了人們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視野,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因此,準確理解和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必須從基本概念著手,深耕其主要特征。
為全人類謀求幸福,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最高價值目標。這一理論的實踐者們就是堅守著這一崇高理想,前赴后繼,永遠行走在不斷努力奮斗的偉大征程之上。反之,如果不能堅持這一最高價值目標的理論,就不能稱其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后,就一直親身踐行為全世界人民獲得幸福而奔走的理論使命,并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共同建立一個平等而美好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遵循著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立場和目標,列寧領導著俄國人民用無產階級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屬于俄國人民自己的政權。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高理想也與之一道成為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最高理想。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以最科學的研究方法,最嚴謹的研究態度,于親身實踐的基礎上創立的,是被歷史證明了的理論。它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矛盾,還對未來世界作出科學構想。它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弊病時,還指出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必須的和應有的基本原則,即必須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生產活動,以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需求為為根本目的;承認勞動的價值,資源分配方式為按勞分配;人可以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堅持無產階級為執政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階級和剝削,實現社會各成員自由全面的發展等。
毛澤東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經驗。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在繼承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探索的經驗基礎上誕生的。比如,在經濟制度方面,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在分配方式方面,實行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大力發展生產力,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因素,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在政治制度方面,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黨的領導;在生態方面,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發展戰略上,制定系列發展戰略,走全面小康道路,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顯然,這些理論主張所堅持的原則無不與科學社會主義原則成一一對應的關系。
毛澤東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的立足點,要充分發揚人民民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等。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提高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江澤民從黨的建設層面出發,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進一步深刻回答了如何實現并且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尊重和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加強和推動文明的交流互鑒,注重吸收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取長補短,兼收并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提供的一條重要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倡導:“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由此可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超越性的認識和實踐突破了那種不同文明及其發展道路必然沖突的對立思維,引領著各種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潮流,推進了世界各國更多地展開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實際作為維護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不斷攀登上新的認識高峰。十八大以來,在立足我國國情和現實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銳意進取,大膽改革,明確了當下及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指明了奮斗的方向和目標——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并根據新目標制定新的戰略和政策,充分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所堅持的一切因條件(時間、地點等)的改變而改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精髓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