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華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文化館,四川 達州 635000)
在十九大之后,鄉村振興的新策略被提出來,實施鄉村在振興也是進行精準扶貧的一種方式,更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是指導鄉村改革的偉大策略。在鄉村振興的目標和背景下,文化發展是不可忽略的事實,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必須要進行,還需要加以認真的對待,更好的完成鄉村振興的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被群體和團體以及個人所視為的是文化遺產的實踐、表現形式還有知識體系。每一個群體和團體都有自己所處的不同的環境,這種環境與自然界之間進行相互的關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世代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中有很多表象,新時期還需要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認同感和保護干,爭取能夠繼續在人類歷史上進行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斷裂和非延續性已經成為在保護方面的障礙,在社會以及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社會經濟的騰飛讓各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著保護方面的強大壓力。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若是不能很好的加以保護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消失的情況。如民間極具價值的煙火架、司鼓等傳統手工技藝和民俗文化已經消失,不可復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需要建立全球化視野,一些優質的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僅僅存在在博物館當中,需要走向全球,如在各個地區開展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把具有區域特色的項目產業文化,進行適度開發性保護。但是農村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拓展缺少全球化視野,農村也沒有費遺產保護的國際化基礎,在競爭力上還差一些,保護力度不足,這一點造成了文化軟實力的缺失。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中的難點問題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多樣化的今天,市場行為也日益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侵權的現象比較多,那么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是鄉村振興的相關策略都需要進行法律法規的完善,當前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也十分突出。例如,存在未經授權的復制還有改編以及散發和表演行為,具有冒犯性的行為等等都屬于侵權的行為。
我國是農業國家,鄉村文化蘊藏著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和密碼基因,農業農村更是傳統文化的發展載體,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還需要從文化振興開始,用文化振興助力鄉村振興,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關注和重視傳統鄉村文化的整合與集中,在做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部的特色文化元素,并且將其納入到文化體系當中,從政策方面、價值方面進行宣傳引導,使農村的農民、文化愛好者、國家非遺工作者都能夠參與其中,發揮出更多積極性的作用。
其次,強化學校對學生非文化遺產的教育和實踐,讓青少年能夠從小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熱愛的感覺,將其當做是一種光環和榮耀進而可以更加主動的去宣傳和保護,繼承和發展。在社會教育過程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直接關系到后續的進步。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傳承機制,保護措施,也給非遺藝術更多的支持。例如,每一種非遺產品都應該有名錄項目相應的對接傳承人,項目代表或者傳承的接觸代表,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在寶庫當中進行傳承、項目對接等等,開展積極的活動,努力給后人傳承更多的文化項目。社會力量的參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還需要鼓勵大眾和社會力量進行廣泛的參與,建立起社會化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讓社會保護在實踐中逐漸的得以完善和健全。建立起生產性保護機制,這種保護主要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整體性和傳承性,這樣也可以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成為資源進行文化保護。
完善的法律法規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關鍵方面,通過政府的主導,專家的介入以及社會的參與和學校的教育等等,使用完善的法律法律去保護非文化遺產,也要對農村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和鑒別,認定和篩選更好的明確被保護的對象。成立法律專家委員會,進行法律問題的甄別,運用科學指導的方式提升農村地區非遺的法律保護,更好的讓振興鄉村產生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另外還需要做好合理性的開發工作,探尋出新的文化表達方式,積極的遵守法律保護為準則,搶救為第一,合理使用合理保護,傳承發展的原則。
綜上所述,本文對鄉村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之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還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找到存在的問題,并且依據問題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保護非物質文化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完善的傳承機制,提升非物質文化保護策略;完善法律法規提升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