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星
(宿遷市宿豫區文化館,江蘇 宿遷 223800)
跑驢文化。丁嘴跑驢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6月,在江蘇省文化廳組織的非遺項目展演中,喜獲傳承獎。2014年3月,被省命名為“跑驢傳承獎。2014年3月,被省命名為“跑驢之鄉”。丁嘴跑驢的歷史已近百年,自清代末年起,早期的代表人物有丁德賢、丁其善等。建國前,每年春節、農歷三月十五和四月初八逢廟會,丁嘴人都有唱廟會的習俗,廟會頭目負責籌措資金或糧食,組織跑驢愛好者排練節目,到縣城和附近地方演出。主要表演形式分為廣場和舞臺節目。廣場表演有:跑驢、跑馬燈、踩高蹺、扭秧歌。舞臺演出以淮海戲為主。后來一些藝人,把一些表演招式、套路精心記錄,仔細琢磨,反復修改,并將各地的跑驢技藝“移植”到本地跑驢表演,將跑驢技法不斷“嫁接”、“提純復壯”,形成了新的表演套路,編排也更加成熟。整場表演,氣勢宏大,加之鑼鼓嗩吶渲染,深受觀眾的喜愛。如今,已經形成良好的文化品牌,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古井文化。丁嘴鎮現存多口老井。最有名的有張海井、六里井。丁莊村張海組老井最為古老。歷史上曾是風水寶地。西晉時富甲天下的石崇,鎮守下邳時在倉基湖邊張海囤糧建倉,然后經水路將糧食、蔬菜、菱藕魚蝦運往洛陽等地。這里還出過一位武狀元,并遺留一口千年老井。砌這口井所用的磚塊,屬于牛頭磚,一頭大,一頭小,呈梯形狀。井臺的石塊是塊紅砂石做的。如此看來,這口井年代的確久遠。隨著農村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百姓不再吃這口古井水。夏秋季節,這口井常常被雨水裹挾泥沙,造成淤積。現在井水離地面還有3米多深。據老年人講,老井有靈。以前鬧旱災時,周圍的河溝和普通的井全都干涸見底,唯獨老井不枯。幾里開外的楊莊、湯莊和外村人都排隊到這口井里打水吃。村民丁必賢曾下到井底清淤,很為吃驚,原本在井口往下看,黑咕隆咚的,到了井下才發現里面空間非常大,即便兩個人迎面揮起木掀揚場也很難交驗,足見井底之寬大。提起這口古井,還與一位英雄有關。漢代張海出了個名喚張謀亮的名人。這口古井就是張謀亮領兵造的。當初挖井時,挖到了東海泉眼,井水像噴泉一樣,射出井口,張謀亮讓人找來幾床大被子包進泥沙才把井水驗住。張海地勢比四周要高,比近在咫尺的黑泥溝河岸高出100厘米。所以晉代石崇將糧倉建在張海也就順理成章了。
名樹文化。丁嘴鎮現有列入國家歷史檔案的“名樹”有三株”。 原德高小學院內的側柏,系明代建三官廟時所植,樹齡400余年。如今樹高9米,胸徑22厘米,枝下高4.1米。是一株名副其實的小老樹。它位于碧波浩渺的古倉基湖畔,加之“丁嘴金菜”聞名海內外,因此吸引著商賈游人到這里觀光、經商。相傳,商船、官船等各類船只,每每到這里行至砂礓灘,因水流湍急,船只常失事。為祈求神靈護佑,便在此建三官廟,供人祭祀保平安。后三官廟改建德高小學。1974年擴建學校,拆除大殿,中脊檁條懸有"康熙元年重修"字牌(1662年)。如今拆掉的檁條建在小學校舍上,上面字跡模糊不清。廟門口的古柏,得到鎮區政府的保護,又經復壯,迎來生機。
抗美援朝沖天榆。位于原高莊小學校院內的白榆,人們都叫它鉆天榆。這株大樹栽植于1950年冬,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建立,美帝國主義妄想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而發動了侵朝戰爭,毛澤東主席向全國人民發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號召,掀起了全國性的增產節約和支援抗美援朝的捐獻運動。其中在校就讀的三年級學生倪前貴,家境貧寒,無錢、無物可捐,便在學校栽植一株白榆,以示紀念。被冠其名曰:“抗美援朝沖天榆”。六十多年過去了,這株樹歷經風吹雨打,主枝折斷,且遭受腐爛病侵襲,主干陽面腐脫,2014年又遇美國白蛾嚙食,得到區綠委辦及鎮政府的搶救復壯,有了轉機,仍然郁郁蔥蔥,見證著丁嘴人民愛國情懷。
新四軍排長遺物—榔榆。榔榆,當地人習慣稱之為小麥榆。由于它發葉晚,農民在青黃不接之際,可采摘嫩葉度春荒。在儲嘴村張圩組張用志門前有一株,系新四軍老排長張定賢于1928年在宅前親手所植。在1949年之前,張家兩次遭土匪搶劫,又遭日軍飛機轟炸,生活艱難之際,榔榆的葉、皮作了奉獻。歷史滄桑,如今榔榆樹高9.5米,胸徑40厘米,曾為塘水所害,樹已傾斜,經搶救、牽拉等保護措施,又恢復了生機。老排長于1940年10月黃橋戰役中光榮犧牲,如今,他手植的榔榆生機盎然,留給人們永久的懷念。
金菜文化。丁嘴金菜種植歷史悠久。據現有古籍和現代人文章考證,最早出現在宿遷縣地方古志中。其次,見于本草綱目。丁嘴金菜原先作為貢品沿古運河北上南下,清季為出口商品,在東南亞尤負盛名,被譽為黃花菜中珍品。75年秋季廣交會,75、77兩次全國農展會,78年江蘇省第二屆農展會,均陳列顯著地位展出。88年在上海消費行為研究會、文匯報等13家聯辦的長城杯食品大賽中獲“金龍獎”。
丁嘴金菜俗稱金針菜、黃花菜、忘憂草。她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萱草。詩經里有“北堂幽暗,可以種萱”。北堂代表母親,古時大凡孝道的人家男兒,為求功名,數年不回家,在離家前都愛種植萱草,以撫慰母親思子,施展個人抱負之情。歷代文人雅士為之吟詩作賦者亦不勝枚舉。蘇東坡詩云:“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
當地民謠說:“金針黃花丁嘴菜,山南海北不能蓋”。三國時期,丁嘴人生活在倉基湖畔。有傳說,名醫華佗曾在丁嘴一帶行醫,教人采食金菜以安神健身。金菜花很像華佗使用的金針,人們出于緬懷之情,于是將它叫做金針菜、金菜。去年12月,丁嘴鎮成功申報“丁嘴金菜”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獲得農業部批準。黨委政府決定在楚鮮實業有限公司打造丁嘴金菜文化廣場,并撰文立碑,將丁嘴的歷史和現狀,丁嘴金菜的發展歷程勒石碑上,推動金菜發展。
鄉土文化之花如何才能絢爛綻放,碩果累累,關鍵靠領導重視。不把文化看小,持之以恒常抓。這些年,丁嘴鎮高度重視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先后建成文化展廳、金針花少年宮、文化體育廣場、丁嘴金菜地理標志碑,出臺了公共文化建設、文化藝術活動、非遺保護傳承等一些列文件,這些舉措極大地促進了鄉土文化的發展。
鄉土文化資源來自于鄉村,它的發明者、挖掘者、傳承者多數來自于農民百姓,而由于村莊拆遷、人員老化、資金短缺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文化資源處于缺少“眼光”的探索者、挖掘者、保護者、傳承者,鄉土文化資源隨時都有消亡之危險。人才缺乏成了傳承土鄉文化的一道坎,要堅持多渠道、全方位、不間斷地培養鄉土文化人才,并創造各種機會,讓他們在文藝的百花園中脫穎而出。要為基層文化站人員組織開展相關業務的集中培訓,有針對性的培訓人員,讓他們自覺擔當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播火者,保證鄉土文化傳承后繼有人。為弘揚跑驢文化,丁嘴鎮不惜重金招聘人才,將在年內沖刺國家級非遺項目。
鄉土文化資源是人們世代延續和諧共生、善待蒼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魂靈托付。這一點在時下的農村要特別關注并給予妥善的保護政策。要加強全民的鄉土文化保護意識。引導人們學習《文物保護法》,宣揚鄉土文化的內涵,央視7套《鄉土》欄目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引導作用。
鄉土文化保護的好與壞,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資金投入。有了資金就可以留住鄉土文化隊伍,留住愛好鄉土文化的人才。有的地方鄉土文藝演出活動多,每年演出數十場,而有的地方鄉土文藝靠臨時搭建班子拼湊,甚至只是請農村吹喇叭 的應付場子,群眾很有意見。宿豫區把鄉鎮群眾性文藝演出作為全年目標硬任務寫入責任狀,經常組織“文化下鄉”和鄉鎮“送戲進城”活動,組織各地排演節目。對優秀團隊或優秀節目,隨時安排進城或到鄉鎮巡演,觀眾大呼過癮。